最近“切尔诺贝利污染地区蔬菜要一万年后才能吃”的报道引起人们对那场25年前事故的关注。联想到目前日本核泄漏则更多了一分关切:核污染到底会通过哪些途径影响到我们?
说到核事故污染区的蔬菜不能吃,应该主要是蔬菜的放射性超标。这完全是有可能的,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核素有些半衰期几万年,而这些核素也较重,会沉积在核事故周围地区,不会随风等因素扩散。核事故让人害怕主要是放射性的不可见,即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照射。若是已经知道了核事故周围的蔬菜可能有污染,就会加强对其的监测和重视。但问题在于,谁会在没有经济利益的情况下种一万年的蔬菜?还要冒着超剂量辐射的危险?
在核爆炸及其他重大核泄露事故发生时,有较多的放射性核素进入环境,进入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将通过各种途径最终对人体造成辐射危害。废气在食物链中的传移途径有:废气→植物→人;废气沉降→土壤→植物→人或动物→人。废水在食物链中的传移途径有:废水→水生植物或鱼→人;废水→土壤→植物→人或动物→人。
放射性物质并非单纯在各生物中转移,而是在某些生物中表现出明显的浓集作用。例如,碘在空气→草→牛→奶→人的食物链过程中,以及铯在水→鱼→人的食物链中,都具有极其明显的浓集作用。它们最终将对人造成颇大的影响。
各种放射性核素由环境进入生物循环过程和经食物链进入人体的剂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放射性核素的物理、化学状态,动、植物体内的代谢情况,地质、水文与气象条件,以及人们的膳食习惯等。显然,对那些从不同的路径进入人体后的放射性核素,因物理、化学特性不同,吸收、蓄积与排出的特点也不同。即使同一种放射性核素的吸收率也不是恒定的,如通过消化道进入时,要受到肠道酸碱度、蠕动情况、内分泌情况等影响。放射性核素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也不相同,有些放射性同位素有选择地定位在某个或某几个器官或组织内,这种器官称之为“紧要器官”,也就是蓄积该种放射性同位素最多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