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冶区科协和区文明办共同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年)》,针对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拓思路,深入探索,全力打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平台,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活动站建设,实现了未成年人活动站城乡全覆盖,为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开辟了新途径。
2007年,该区按照阵地、队伍、活动、制度“四有”标准,采取上级扶持与财政投入、单位共建与社会捐助相结合的方式,在社区建设首批12个未成年人活动站,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逐年推进。通过“建、腾、合、兼”等措施,深入挖掘潜力,充分整合资源,不断拓展未成年人活动空间。2008年,在扎实推进社区未成年人活动站建设的同时,积极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等值化发展。将农村未成年人活动站作为“村民中心”创建的重要内容,充分整合村广播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以及室外活动场所等农村公共资源,当年投资50余万元完成了建设任务。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古冶区四街、一镇、四乡都建立完善了“未成年人活动站”,实现了城乡全覆盖。该区不仅为活动站配备电教设备、图书以及各种球类、棋类等适合未成年人的常用文体器材,还积极广泛开展未成年人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特别是针对农村青少年实际还开展的现代信息教育,在全区各个未成年人活动站配备电脑、安装网络,建设信息平台,面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服务。通过科学管理、有效控制,信息平台成为活动站组织未成年人学习、娱乐的有效阵地。该区为加强“未成年人活动站”的规范管理,下发了《未成年人活动站管理意见》,统一制定了未成年人活动站工作职责、工作制度、活动规定。对全区191个“未成年人活动站”提出建设标准,要求设施必须达到“两室、一场所”,即:未成年人综合活动室、图书室和未成年人活动场所,要求社区、村部都有专人负责活动安排和日常管理,使“未成年人活动站”的建设管理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
活动站既有别于学校,又不同于家庭,是在组织开展的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活动站既与学校沟通,又与家庭联系,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全新平台,担负起重要的社会教育职能;活动站聘任文体、卫生等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家长代表、志愿者、“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为义务辅导员,吸引未成年人学校放学后、家长下班前,走进社区活动站,进入第二课堂。
活动站针对未成年人年龄特点,先后组建了“红领军志愿者”、“卫生小卫士”、“护绿小分队”、“模拟家庭”等队伍,开展了“小手牵大手,共创文明城区”实践活动,增强未成年人对村庄、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之中。
林西街道东南楼二社区在活动站组织活动时,将社区内500名学生、120位老人组成88个“模拟家庭”,培育未成年人尊老敬老美德,让敬老从形式转向情感化、经常化,在实践中改变了“唯我独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范各庄镇范各庄村组建了“村庄小喇叭”、“护绿小分队”等未成年人志愿组织,宣传方针政策,管理村庄事务,投身文明生态村创建,大大激发了未成年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激情。唐家庄街道京华西里社区实施奖励教育法,在活动站设立“红花榜”和“光荣榜”,实行报告学校、通知家庭制度,及时将孩子们学习上的进步及好人好事公布于众,引导大家学习身边榜样。
此外,这区开通“古冶文明网”,设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专栏,并以此平台开展“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做文明网民、上健康网站”,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的网络环境。
未成年活动站为未成年人创造了社会实践机会,成了学校的综合实验基地,填补紧张学习后的娱乐空缺,锻炼了身体、增加了友谊,提升了未成年人创新实践能力。这区把未成年人活动站创新性的活动进行总结、提炼,形成大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其中《“班级‘每日故事’”》、《社区“模拟家庭”》等3篇案例在全省首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评选中分获一二三等奖,6篇案例在全市评选中也获得奖项。
未成年人活动站为青少年提供了健康快乐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加强了社会与家庭、社会与学校的交流与沟通,推动了学校、家庭、活动站“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有效地促进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真正成为了孩子们的成长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