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一个角落,我面前是一片绿油油的林子。林子不高,大约三五米,都是一种植物,看不出什么特别,只是每株树上都结满了一丛丛绿色的小果实。五六名科研人员正在树丛里忙着,有人测量,有人记录。
“你看这丛绿果子,好像没什么特别,其实很特别。”徐增富研究员摘下一个果子,掰开了,露出了灰黑色的种子,然后拿出打火机,一点,着了。
“这果子含油率有40%,能榨出干净的生物柴油”,徐增富说:“过去人们普遍比较关注动物,其实植物也是非常奇妙的。这种树,几片叶子,太阳一照,就能榨出柴油,拖拉机和汽车开着就走了。”
徐增富告诉我,这种植物叫小桐子,又叫麻疯树、小油桐、膏桐,是一种多用途的大戟科树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适于在干旱、贫瘠的荒山、坡地种植,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的优点,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有发展潜力的能源植物之一。
“不仅是汽车,飞机也能用”。不久前,我国国航公司一架747客机就首次使用航空生物燃料试飞成功。使用的燃料一半是传统航燃油,一半是以小桐子为原料的航空生物燃油。在使用时不需要对飞机及发动机进行改装,也不需要新建和改建燃料储存、输送设施,可直接与传统化石燃料调配使用。此举标志着生物燃料具备了在民航商业飞行中使用的条件。
“目前在国际上,以小桐子为代表的能源植物科研工作是一个热点,但是在世界各地种植的产量普遍太低,被认为还不适宜大规模种植,需要进行植物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进行遗传改良,获得高产优良品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陈进研究员告诉我,我国这些年在云南、四川等地也有较大规模的种植,在云南已经有100万亩,但是亩产还不到100公斤,产量低,种植成本高,无法满足生物柴油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无法实现产业化。
针对小桐子缺乏高产稳产优良品种的瓶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成立了4个科研课题组,40多名科研人员集中力量进行攻关,过年也没有休息。陈进说:“我们算过,小桐子现在平均亩产不到100公斤,如果亩产提高到500公斤,就能提炼超过150公斤柴油,就具有了很高的经济价值。到那时,生物能源部分替代石油就从梦想接近了现实。”
“要提高产量,必须提高每株的总花数、雌花比例和果实数量”,徐增富告诉我,通过近几年系统地研究,已经发明了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使小桐子植株的总花数、雌花比例和果实数量提高2.6倍、1.9倍和3.5倍,果实亩产已超过300公斤,正在向亩产500公斤迈进。
我和两位科学家一边聊,一边走,眼前出现了另外一片林子,和小桐子相邻,是一种藤本植物。“植物很奇妙,刚才的小桐子是树上长柴油,现在这种植物也很奇特”,陈进说,“这叫星油藤,果实能结出高品质的‘深海鱼油’。”
陈进告诉我,星油藤又叫南美油藤,原生长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热带雨林,已被当地土著人应用了3000多年。当年路甬祥院士去南美访问时带回了少量种子。星油藤种子很奇特,被认为能榨出世界上最好的植物油,和昂贵的深海鱼油成分类似。它富含油脂、蛋白质、氨基酸,还有多种维生素和生育酚。油脂部分主要由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以Omega脂肪酸为主,ω-3,ω-6,ω-9三种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2%以上,其中ω-3 含量高达48-54%。可用于食品、保健、制药、化妆品等方面,对调整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保养肌肤等也有显著的作用。
“星油藤不好种,南美的作物要在中国生长不大容易”,陈进说,经过4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植物园终于完成了星油藤的繁殖方法、适应性、区域性、生产性实验,现在效果不错,当年种植当年能挂果,亩产能超过150公斤,盛产期应该有10到15年,成功填补了国内热带地区缺乏高档食用油料植物资源的空白。
“这些年,我们在小桐子和星油藤这两种能源植物上,花费了很大的心血,很多科学家长年泡在实验地里和实验室里,”陈进说:“我们这些搞科研的,就是希望自己的研究,能早点为祖国西南老百姓的生活造点福,为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