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深入大棚进行技术指导
初夏的滦州平原,一片片麦田丰收在望,一座座蔬菜大棚瓜果飘香。
5月18日,在滦县古马镇古马村,由县科协组织的科技下乡服务活动正在这里展开。县农牧局高级农艺师王希会不顾大棚内接近40度的高温,连续在几个种植吊蔓西瓜的冷棚内进进出出。在准确掌握了棚内温度湿度、施肥剂量后,与当地的瓜菜协会负责人张树志倾心交谈。他说,再过一周左右西瓜即将进入成熟期,当务之急是如何防范炭疽病的发生。接着就提高地温、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做为滦县联帮扶专家服务团成员,王希会对下乡为农服务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说,现在农民科学种田的热情很高,但缺的就是技术。通过市、县科协组织的活动,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平台,我们跟十几户农民结了对子,定期到田间地头大棚进行技术指导,传授技术,这是我们的职责。
谈起专家的科技帮扶工作,张树志深有感触,“过去种大田一亩地年收入也就四五百元,现在我们的吊蔓西瓜保守说也得近万元,是以前的20倍。今年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又摸索出了上茬西瓜、下茬西红柿的种植模式,这样一亩地一年就能赚两万多块钱。”
在王店子镇附近的磊鑫淼绿禾源食用菌基地,县农牧局的食用菌专家石柱正在为科普带头人张秋会解决双孢菇变黄的问题。做为专家服务团成员,石柱每周都会到这里来看看,并结合气候和农时进行指导,“结合生产季节,该铺料的时候,看着铺料的均匀厚度,均匀度,给她指点一下,到了变换季节、冷暖交替的时候,棚里的通风和保温都要符合标准,我们随时会上这儿来。”
张秋会,在滦县农民中是一个叫得响的名字。她创办的磊鑫淼绿禾源食用菌基地是一个转方式调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基地利用牧场的牛粪及玉米秸秆作原料养殖双孢菇,采摘双孢菇后废弃的牛粪和玉米秸杆再用来种植生姜,形成“牛-菌-菜”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循环经济发展。
如今,张秋会的基地已发展到9个大棚,年收入上百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300多户,还安置了30多名妇女就业。做为县级科普带头人,她热心传授经验技术,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循环经济,帮助乡亲们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村民陈秀东说,以前我们就靠种大田那点收入,只能维持温饱。现在张秋会弄这个大棚,一人投资七万给我们一个棚,一年可收回本。平时我们还在这儿上班摘菇,每个月有一千多块钱的收入,大棚的收益还是我们自己的,这样的日子真有奔头。
据滦县科协副主席韩福君介绍,滦县科协始终将科技下乡服务作为优化作风、联系基层、服务农民、促进发展的有力抓手,稳步有序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截止目前,全县确定了140个帮扶对象,开展各种技术指导培训达70余次。
(编辑:凌鹏程)
专家王希会接受采访
滦县科协副主席韩福君接受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