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军屯镇地处丰润西南部,辖33个村,人口3.4万,耕地面积5.9万亩,属农业大镇,生姜为主导产业,素有“冀东生姜之乡”的美称。1996年生姜北移高产栽培技术通过了省级鉴定,获唐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军屯镇生姜种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坎坷,饱含艰辛。原因之一,缺乏技术,缺乏市场。原因之二,缺乏统一组织,协调管理。为把生姜产业做大做强,该镇于2006年12月24日成立生姜协会,会员达到135人。协会的职能作用是:1、引进优良品种。2、试验示范推广实用栽培技术。3、协调经纪人。4、维护规范生姜批发市场。5、维护姜农经济利益。6、推进生姜生产向产业化发展。
一、 抓好生姜种植推广,致富一方农民
生姜协会的建立,为全镇生姜种植面积的扩大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全镇农民的经济效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全镇种植面积增加到1.5万亩,占全镇耕地的五分之二以上,新军屯镇已成为“华北最大的生姜基地”,发展到如此规模,生姜协会功不可没。生姜协会成员围绕着生姜项目,大力开展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工作,推进了本镇生姜产业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二、 引进种植管理新技术,新品种,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1、 引进推广生姜种植管理新技术。1998年我镇一小部分姜农首先试用平面地膜种植法获得成功,打破了原来插棚种植法,既省工,又省钱,还高产,由每亩1000斤左右提高到3000多斤。2003年又有个别思想开放,肯于钻研,虚心学习的姜农试验2米小拱棚生姜种植获得成功,将亩产提高到8000多斤,但由于大部分农民思想保守,因循守旧,加上获得成功的姜农不愿传授自己的种植经验,致使新技术推广缓慢。针对这种情况我镇即使成立生姜协会,并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将推广生姜新技术作为协会的主要工作来抓,召开了两次镇级农民现场会,5次经验推广报告会。2007年全镇小拱棚生姜种植面积已达到整体面积的99%。在此基础上2007年我们还四下山东,发现山东已有大棚生姜,亩产可达到18000多斤,可将生姜170多天的生长期延长1个多月的时间,块茎肥大,价格最高。2008年协会在农科园首次试验0.6亩大棚生姜,又一次引起全镇农民的广泛关注。
2、引进推广高产姜种,种植方法不断改进,生姜单产不断增加,亩产8000多斤,已是天文数字。2006年我们带着10个姜农五下山东到昌邑购买姜种,发现山东农科院已试验成功新品种“昌邑大姜”。优点是块茎大,高产,缺点是水分大,不易保管,成本也高,一般姜种每亩需八九百斤,而这种姜种由于肥大,每亩要一千三四百斤。我们同去的农民都不敢买,引进推广新品种是生姜协会的职责,我们主动承担这个风险,当即购买了二亩地的新品种,试验结果亩产达13100斤,创历史最高,市场上看,由于肥大,深受商家欢迎。它比一般小姜每斤多卖一毛八分,每亩增加收入5000元。2007年全镇98%以上的地块推广种植“昌邑大姜”仅次一项为农民增加收入7500多万元。
三、 推广贮姜技术,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2001年以前,生姜面积较小,生姜贮藏一般为菜窖、地沟、阳台扣棚或挖小姜窖等方法,贮藏时间超不过三个月。2003年全镇生姜面积发展到7000亩,当亩产提高到8000多斤,生姜获得历史以来最好收成时,而市场价格却跌到了最低谷,每斤只卖三毛钱,不卖就得坏掉,农民忍痛卖姜。这一年,全镇姜农直接经济损失达上千万元,贮藏技术和设施直接影响生姜产量和价格。2004年全镇种植面积下降到5000亩,生姜的价格却反弹到每斤五块八。如果姜能保存一年,农民就不至于赔那么多钱。据此,生姜协会召开四期培训会,从窖的设计,讲到温度、湿度和防御病虫害等。目前,全镇有姜窖1800多个,农民基本上不受价格暴跌的影响。
四、 充分发挥协会职能作用,推进生姜产业化发展
一是为农民发明白纸7300多张,提供致富信息3200多条。二是举办生姜技术培训班,培训5300多人次。三是提供平价化肥970吨,义务赠送生姜营养素1500余袋。四是引进培育生姜经营销售经纪人273人次。五是积极推动生姜相关产业发展,全镇洗姜、运输等与生姜产业相关专业户已发展到448户。六是为打开生姜市场多次到山东、北京、河北外贸充分宣传新军屯大姜,使他们认识肯定新军屯大姜。
如今新军屯大姜在国内市场畅销,并出口日本、韩国、台湾等东南亚地区,农民仅此一项年增收入上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