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纲要.doc
2011年9月1日,《北京市“十二五”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规划纲要》提出了北京市科普工作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我市科普工作将初步形成与首都地位相符合、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相适应的科普服务能力和科学传播体系;塑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普场馆、科普活动、科普栏目等科普品牌,“北京科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更加广泛,科普资源更加丰富;成为国家科普资源的集聚区、科普活动的展示区、科普能力的示范区。
同时,《规划纲要》还提出了七项重点任务:
(一)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大力推进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立起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等人群提高科学素质的渠道和机制,编制《北京市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明确市民需掌握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提高全社会对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市民提高科学素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实施市民学科学工程,引导市民科学生活。编制《首都市民学科学大纲》,指导市民学科学;搭建科学学习平台。通过培育“北京市民学科学品牌活动”,不断创新科普活动形式,突出科普活动的趣味性、互动性,进一步拓宽市民参与科普活动的渠道和途径。
(三)实施创新精神培育工程,营造良好的创新创造氛围。积极配合教育改革开展科普活动,积极倡导各区县中小学校开设科学课程,实施“雏鹰计划”、“翱翔计划”等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满足青少年参与探究学习的热情,着力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广泛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推动行业和区域的科普试点(示范)工作,推广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工作模式,实施创新方法应用示范工程和“创新方法企业行”活动。鼓励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各类鼓励创新的科普活动,启迪市民的创新思维,激发市民的创新活力。
(四)实施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加强首都科普能力建设。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新建和改扩建50家科普场馆,提升科普基地的服务能力,市级科普基地数量超过200家,加强公共场所的科普功能。实施传媒科普能力建设工程,提升传统媒体的科普宣传能力,发挥新媒体的科技传播作用,建立健全科技信息发布制度,北京地区广播电视科普节目播出时间不低于总播出时间的5%。实施首都科普人才培养工程,强化专业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工作,完善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基层科普工作的制度化、阵地化、网络化建设,全市16个区(县)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三个一”科普工作格局,即建设完善一个科普场馆、创办一个特色科普活动、构建一个区(县)、街(乡、镇)、社区(村)三级科普工作网络,推进社区和农村的科普工作发展。
(五)实施科普精品工程,打造科普原创之都。大力促进科普产业发展,推进科普图书与科普影视文艺作品的创作,创作出版百部(套)高水准、品牌化的科普图书。推动科普动漫与互动产品的研发,研发制作百件(套)原创科普互动产品(展教具),编创一批科普影视文艺作品及科普动漫作品。
(六)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推动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向社会开放,推进百家科研单位建立“社会开放日”活动机制;挖掘科技型企业的科普潜能,推进50家科普示范企业建设。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将科技成果面向广大公众进行宣传普及列为科技计划项目考核指标。建设首都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将我市重大科技成果经过科普化再创作,集中展示给广大市民,促进科技惠及民生。
(七)加强交流合作,提升首都科普资源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推动国内外的科普交流合作,组织开展国际科普交流活动,推进政府和民间的国际科普合作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机制。加强与国际知名科普场馆、著名科普机构的联系与交流,鼓励科学文化著作、科普影视和展教作品“引进来”、“走出去”。增强科普资源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强化与中央单位、在京科研院所、高校、外企等组织的合作关系。依托首都经济圈,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科普合作。
为确保各项重点任务的顺利开展,《规划纲要》还提出了加强科普工作的统筹协调、优化科普发展环境、加大科普投入力度、完善监测评估机制和加强科普理论研究等五项具体措施,以保障《规划纲要》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