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科学技术的普及,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科普活动可以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科学、传播科学、共享科学的良好氛围,也对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首都北京也将进入全面夯实现代城市基础、向更高发展标准迈进的新阶段。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要求北京市必须有全球眼光和更高的发展标准,全力提高市民科学素质,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提升城市建设的“软实力”;必须从广大市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发挥科普惠及民生和凝聚社会共识的带动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最近颁布的《北京市“十二五”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显示,到2015年,北京市要初步形成与首都地位相符合、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相适应的科普服务能力和科学传播体系;塑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普场馆、科普活动、科普栏目等科普品牌,“北京科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科普资源更加丰富;成为国家科普资源的集聚区、科普活动的展示区、科普能力的示范区。
北京是全国科技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也是高校、院所比较集中的地方。如何将这些丰富的科技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合力?北京市计划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
首先,要推动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向社会开放。引导和支持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面向社会开放,鼓励各机构利用科技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推进百家科研单位,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家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建立“社会开放日”活动机制;挖掘科技型企业的科普潜能,推进50家科普示范企业建设;鼓励各机构积极配合素质教育,发挥各机构的科研资源优势,参与学校创新教育,拓展中小学生的学习视野,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资源。
其次,要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将科技成果面向广大公众进行宣传普及列为科技计划项目考核指标,鼓励非涉密的国家级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研究进展及成果信息。积极推进科技计划项目的科普资源开发工作,拓展科技资源在学校创新教育中使用的广度和深度,建立科技资源与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模式,提升中小学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水平。
第三,要建设首都科技成果展示平台。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结合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等项目发展,建设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科技成果展示平台等首都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定期将重大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奖获奖成果、自然基金支持项目,以公众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喜闻乐见的形式,经过科普化再创作,集中展示给广大市民。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而只有让科学面对公众,让公众共享科学,科技的发展才能真正为社会谋福利,国家才能真正走上强大之路。希望北京市的科普事业能够更加高效开展,依靠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服务首都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