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通业的发达迫使一些生物越洋跨海、远离故土,被定义为“外来入侵物种”的它们,究竟是“有敌来犯”还是“搭把手儿”?江苏省农科院的科技人员给出答案,在他们的眼里疯长的水葫芦,可以化身为上好的资源。
12月11日,江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在南京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水葫芦安全种养与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进行了课题验收,曾经为害甚重的水葫芦,如今成为太湖、滇池治污的法宝。
江苏省农科院通过水葫芦控制性种植,利用其吸收湖水中的氮磷物质,并将收获的水葫芦制成沼气和有机肥,不仅改善了滇池水质,还实现了水葫芦的资源化利用。
课题针对水葫芦繁殖速度快、生物量大、富集氮磷能力强、易漂浮逃逸的特点,通过三年的试验与规模化工程示范,突破了湖泊大水面水葫芦安全控制性种养、机械化采收与转运等关键技术,研制出高效机械采收减容一体化专用设备,形成了基于水质改善的水葫芦安全种养及机械化采收技术体系,实现了水葫芦“种、采、运”环节的技术集成,建立了3000亩水葫芦控制性种养及机械化采收转运示范工程。
课题通过两年多试验研究,形成了水葫芦固液分离技术、集中产沼气与有机肥生产技术,开发了水葫芦粉碎、固液分离等设备;构建了水葫芦厌氧发酵沼液农田输送、贮存与使用的技术体系;完成了水葫芦资源化利用的经济、生态效益以及技术经济评价;同时,结合课题“水葫芦安全种养和机械化采收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的部分研究成果,提出了利用水葫芦富集水体氮磷的生态补偿标准、补偿办法、监管方法以及相关政策建议。优化完善了基于水体修复的水葫芦资源化利用的技术体系。
课题分别在南京的江苏农科院院内、常州市武进区、昆明滇池白山湾等地建立了3条水葫芦资源化利用中试生产线,年处理水葫芦30万吨以上,建成了2050亩水蜜桃与1150亩蔬菜沼液施用示范基地,成果转化效果显著,示范作用明显。
来自国内环境、湖泊、农业、水利工程等方面的专家经过现场评议后认为,课题所形成的关键技术先进,实现了湖泊大水面水葫芦安全、低成本、高产量的种养,提高了水葫芦转运效率,降低了采收转运成本,去除富营养化湖泊水体氮磷效果显著,取得了重要科技成果,并成功地在滇池草海进行了推广应用。专家们建议进一步开展生态安全、水葫芦富集与削减水体氮磷途径与机理、成套设备定型以及加工处置效率和利用效益等研究,加快已有研究成果的示范与推广,为湖泊水环境治理环保产业的形成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