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期待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环保话题吸引着越来越多普通百姓的视线。
有一份责任从未像今天这样重大:让百姓呼吸上清新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食品,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大气、水、重金属等方面污染采取“重典”防治,绿色贸易、绿色信贷、绿色政府采购等政策正在展开,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试点走向深入,绿色税收也正在酝酿,全方位地努力为百姓营造一片碧水蓝天。
抓住空气、水、土壤三大要素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由空气、水、土壤等各种要素组成的,人的生存离不开水和空气,土壤和食品安全紧密相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水、空气和土壤三大环境要素也是环保的重点领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的污染物COD、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域性阴霾问题越来越严重,约1/3的城市人口暴露在超标的空气环境中。水环境呈现复杂的流域性污染态势,全国十大流域中,除了珠江流域污染较轻之外,其他九个流域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呈迅速增长趋势,众多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近岸海域的环境质量下降,蓝藻危机、赤潮现象接连发生。土地也正在变得越来越贫瘠,土壤污染量大、面广、持久、毒性大,1.5亿亩的耕地因为污染而退化。
如何在新形势下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实现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表示,要牢牢抓住水、空气、土壤三大要素,从原来的“先污染后治理”,转变到同时、同步治理,既还好“旧账”,又不欠“新账”,逐渐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让人们生活得更踏实、更安心。
2011年国家提出了确保完成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均比2010年减少1.5%的既定任务。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将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采取“一个控制单元,一种防治措施”的方法,深入推进松花江等重点流域的污染防治。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逐步构建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组织开展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全面落实《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年)》和《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空气污染防治按照“联防联控”的思路,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和分级管理的相关规定,重点推进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主要以保障食品安全为出发点,重点解决工业企业场地的污染问题。
“重典”治理全面遏制重金属污染事件高发态势
从云南曲靖到河南义马铬渣事件,2011年我国一些地方相继发生多起重金属、类金属污染事件,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重金属造成的环境污染危害日益凸显,是当前亟待妥善解决的突出环境问题。《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明确目标:到2015年,从改善民生出发,“建立三大体系、解决一批问题”,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事故应急体系和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解决一批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从防范风险出发,进一步优化重金属相关产业结构,基本遏制住突发性重金属污染事件高发态势。
2011年,重金属污染防治“出重拳、用重典”,全面落实《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通过环境执法、规划实施、考核问责“三驾马车”有效控制重金属污染,重点针对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努力做好重点防控区域、重点防控行业和企业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通过环境执法,严厉打击重金属环境违法行为,遏制重金属污染事件高发态势。
坚持绿色发展逐步提高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
当前我国的环境状况是“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环境压力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大,环境资源问题比任何国家都突出,解决起来比任何国家都困难。
周生贤表示,要紧紧围绕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逐步提高公众对城市环境的满意度。
“十二五”规划纲要以经济转型和改善民生为主轴,明确提出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减少10%的目标。
在这一年里,从普通百姓对环境的关注,到促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的崭新发展思路,无不显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渐成公众意识。当前主要是加快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逐步提高重点流域国控断面达标水平,逐步恢复水体环境功能。加快改善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逐步强化对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和防治,减少灰霾天气。
周生贤表示,未来我国将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继续探索环保新道路,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相融合,让污染减排的倒逼机制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早日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净水,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