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5块5、节瓜2块6、黄瓜1块4……6日早市上,广东省高要市蚬岗镇一村45岁的村民李汉球一边点着钞票,一边说,“我种的是蚬岗镇蔬菜产业协会‘六瓜一豆’新优品种,口感好受欢迎,所以能卖上好价钱。供应香港的油豆角能卖20多块一斤呢。”
“农民越来越发现科普是致富‘金钥匙’。全镇入会农民种植蔬菜的亩产收入从2006年的8200元,提高到2011年18000多元,增加了9800元。”蚬岗镇副镇长兼蔬菜产业协会会长赵日强告诉记者,协会成立以来,推广优质新品种,跟踪种植户需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板报进行科普宣传,邀请专家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510多场,全镇九成以上农户掌握了2到3门实用农业技术。农民信心足了,种植积极性提高了,有效带动了蔬菜产业发展。
蚬岗农户是全国千千万万得益于“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农户代表。
据中国科协农技中心李福生处长介绍,“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自2006年由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以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10.5亿元,先后表彰奖补6456个有突出贡献、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先进集体和个人。计划实施6年来,表彰对象覆盖全国74.61%的县域。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基层的实践是:立足科普,让基层科普带头人这些‘土专家’成为农民心中靠得住、信得过的‘主心骨’。发挥‘以点带面、榜样示范’作用。”广东省科协科普部部长黄善辉说。
截至2011年,全国受“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对象通过示范引领,累计培训和推广新品种4.6万个(次)、新技术3.1万项(次),辐射带动2805多万户农户。同时,计划推动了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把科技要素引入农村,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新安所生态农业研究会带动农民学习石榴种植新技术,走上科技致富道路。在当地花木协会的示范带动下,安徽省肥西县3.7万户农户生产花木品种六大类、400多种,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小苗木”做成了“大产业”,2011年苗农人均纯收入8900元。江苏省东海县黄川镇草莓协会利用奖励资金建立脱毒苗组织培养室,彻底解决了黄川1.2万亩草莓品种性状退化、病害严重等问题。
实施6年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三度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按照“立足科普,重视公益”的原则,采取“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村科普带头人自愿申报,县、地、省层层筛选推荐,省、国家两级评审,县、省、国家三级公示”评选机制。既保证了项目公平公正,又通过推荐、公示让广大农民了解基层科普组织和带头人开展科普示范的事迹,让农民受到教育和启迪。”
据介绍,“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是中央财政首次采用专项转移支付方式支持农村科普工作,是农业科普工作和财政科技支农工作的创新发展。为规范和加强专项资金管理,财政部和中国科协制定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按照“定额补助、定向使用”原则分配、使用,实行报账式管理。
广东省肇庆市科协主席孔进棠表示,以奖代补的资金使用方式,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效能。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直达协会、农户手中,提高了使用效率。在中央财政的积极引导下,各地纷纷增设专项资金。比如,为扩大科普惠农覆盖面,让更多群众享受科技成果,肇庆市科协争取到市委市政府支持,在广东省内率先实施市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截至2011年,全国省、市、县三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超过4亿元,实施本地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资金不多资源多,没有外汇有智慧。通过‘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各级科协邀请专家来到田间地头解决农户的实际问题,是农业科普的110。”全国劳模、广东省广宁县八一生态农场场长贾东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