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补养提防“超营养”
|
|
|
添加时间:2004/12/22 作者:倪合一 来源:中国医药报 点击:2195
|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大 中 小 】
|
|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自我“补养”,并且已从吃喝发展到药物,从专门的营养食品发展到食品添加特种营养素,补充营养的人也从老人、婴幼儿、体弱多病者扩大到青少年,甚至壮年人。 专家们认为,只要不是特别贫困的家庭,人们通过膳食摄取的营养应足够身体的需要,一般不会发生人们所想象的“营养缺乏”。如果盲目进补,反而可能出现“营养过剩”,也就是专家们所说的“越营养”状态。 从人的进化角度来看,人类的消化功能依然比较适应植物类食物。但人们却大大增加了肉食在饮食中的比重, 这就使人的胃肠消化功能跟不上食物结构的急剧演变,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日益增多。 食物进入人体后,其消化主要依靠的是体内酶的作用,但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体内酶的进化主要依靠的是体内酶的作用,但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体内酶的进化速度非常缓慢,远远赶不上膳食结构改变的速度,因而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的时候人们吃了没有受到细菌感染的肉食,却“拉肚子”,这就是胃肠道对动物性脂肪不能消化和吸收,而通过“泻”的方法将其快速排出体外。 国内外均有研究表明,“超营养”状态对健康是一种直接的威胁,易致心血管疾病。专家甚至认为肥胖本身就是一项不健康的状态。 要想真正获得健康,就必须改变不科学的营养观念,不要盲目讲究补养,更不能滥补。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江明性教授认为:“科学地用好一日三餐,对健康保健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只要不偏食,通过膳食摄取均衡的营养,没有必要再去专门补充营养。”当然因为病理原因需要补养的则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