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是中国铁路工程的先驱。他一生修建和踏勘了许多条铁路,最为世人瞩目的是20世纪初他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越过险峻的八达岭,成为中国自建山区铁路的先驱和典范。不过可能有人不知,詹天佑在铁路事业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从唐山开始的。他的名字在唐山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詹天佑字眷诚,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4月26日)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今广州市)。出身于没落的官僚世家。清朝同治年间,选派幼童赴西方国家留学,同治十二年(1873年),12岁的詹天佑考取赴美。初入小学、中学就读,后入耶鲁大学深造,主修土木工程。光绪七年(1881年)毕业,是年八月归国,被派往福州船政局练习,赏五品顶戴。光绪十年(1884年),调广东博学馆任教习。 光绪十四年(1888年),詹天佑经友人推荐到天津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这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是年七月,詹天佑参加了芦台--天津铁路塘沽至天津段的铺轨工程。光绪十六年至二十年(1890-1894年),詹天佑参加了关内外铁路的修建工作,他常驻石门(现属卢龙县),督修从古冶到滦州(滦县)这段工程。光绪十八年(1892年),工程进展至滦河,由英国工程师喀克斯承包修建滦河大桥。他们选择的建桥地点平时水宽50米,夏季洪水漫滩,水面宽达600米。河床为细沙覆盖,西侧细沙厚为1-5米,向东逐渐加厚,最厚处约20米。
因此,喀克斯打桩时遇到很大困难,在修筑桥墩时,由于沙深流急,屡筑屡塌。喀克斯无奈,将工程转包给日本人,又转包给德国人,都没有干成功。眼看交工的期限将到,喀克斯不得不求助于原来不受分重视的詹天佑。
詹天佑时年31岁,决心要为中国人争气。他仔细分析了外国人失败的原因,深入现场,与工人一起缜密测量,研究河床的地质构造,决定重新选择桥址。他采用"气压沉箱法“建筑基础,打桩建桥。沉箱双脚嵌入岩盘,基础全部采用混凝土浇筑,墩身用石砌。”工程浩大,历三十二月始告成。“1894年2月竣工。大桥全长670.56米,宽2丈,17孔,采用钢桁架结构, 设计载重等级为古柏氏E-28级。滦河大桥是中国铁路史上最先采用气压沉箱法施工的铁路桥。詹天佑载誉唐山,也名扬中外。当年他被选为英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是中国工程师当选为该会会员的第一人。
詹天佑以其在铁路工程界的声望,被选为唐山交通大学校友,曾担任北京校友会第一届理事。1931年秋,他的亲属为唐山交大捐款修建学生宿舍楼,命名为“眷诚斋”(詹天佑字“眷诚”)。现在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交通大学)峨眉分校图书馆前有詹天佑塑像。成都总校体育馆前有詹天佑铜像,江泽民总书记亲书题名“詹天佑体育馆”。
詹天佑是1919年4月24日在湖北汉口病故的,终年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