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民间艺术中,皮影是流传广泛并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集文人写作、艺人刻绘与民间演唱为一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扯一块白布便是舞台,尺把长的小人在幕后表演”说的是皮影戏;“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说的也是皮影戏。千余年来,皮影艺术为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的儿女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喜悦,寄托了对平安福祉的祈盼和对未来无穷的向往,成为历代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中国的皮影戏也是走出国门、闯入世界最早的一种艺术,它自13世纪传入亚欧各国到现在,一直受到外国人的喜爱。早在1781年,德国文豪哥德就用皮影戏来庆贺他的生日,使得宾客惊喜不已。在土耳其,至今还盛行着皮影戏的传统文娱活动。在我国有众多的皮影流派,而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的出现则将我国皮影艺术推向了高峰。
一
7月15日,我们来到冀东,寻访唐山皮影的历史,了解它的昨天
和今天。一踏上这块曾孕育出皮影界无数翘楚的热土,我们就感受到了皮影的强大生命力。说起皮影,这里的人们津津乐道,话语里带着骄傲和自豪。在唐山几天的采访,耳濡目染,使我们对唐山皮影的起源、发展有了大致的了解。
关于皮影的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出自于汉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
人而请方士以幻术招魂的故事,这一传说在《史记·孝武本纪》、《前汉书·李夫人传》等书中均有相仿记载。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说:“古老相承,言影戏之原,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夫人无已,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见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但这只是前人的推断。宋人《明道杂志》中载“京师有富家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泪下,嘱弄者且缓之……”这是史载最早的文字,因此有许多学者认为影戏源于宋代。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皮影研究专家魏力群教授在剖析影戏演出的内容、形象、手段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后认为,影戏是在民间百戏繁荣的影响下,借鉴木偶戏和影子游嬉的表演形式,采俗讲、说话的内容为演出底本,以剪纸人物为傀儡造型,借光树影于窗上进行表演而逐渐形成并完善的。
唐山皮影则始于金统治时期,是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掳包
括影戏艺人在内各类艺人到北方(见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之后形成的古中原皮影的分支。在滦南县采访时,该县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建全提出了他的观点,他说,别的地方影人的鼻子是圆的,但唐山皮影的影人的鼻子则是尖的,这说明唐山皮影的影人最初是以金人长相为原型的。虽没有看到这方面的资料,但我们认为他的观点不无道理。由于金元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同时又有连年的自然灾害,影戏并没有多大发展。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南民北移,这使北方影戏有了发展的契机。再加上明代统治者重视戏曲宣扬教化作用,就有许多文人为杂剧和传奇剧编写戏文。此时地处京东的滦州亦有一些秀才为当地影戏编写影卷,这对于滦州影戏的迅速发展并很快兴盛于京城有着重要的影响。滦州影从此逐渐成为中国北方皮影的重要代表,并传播到东北。
提起滦州影,就不能不提黄素志。黄素志是明末清初时的一落魄
生员,他多才多艺,为了发泄不平,抑恶扬善,自刻影人、写影卷。后来流入东北游学。再后来又带影戏回家乡滦州,随形成了滦州皮影。但遗憾的是有关他文字的记载不足。
明末清初,皮影戏在乐亭兴盛起来,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乐亭土
壮民富,产生了许多大富之家和官宦之族。他们在养尊处优中壮大自己的财势,也为取乐,纷纷养起了皮影班。这样一来,影界名流纷纷汇聚乐亭,使乐亭皮影壮大起来,也使皮影形成了很强的乐亭地域特色。
有学者说,皮影是“劳动者的艺术”。在采访时我们看到了唐山
皮影在鼎盛时期即清代末年至上世纪30年代的一些记载————当时滦河两岸各县,无论是豪门富户、书香门第,还是平民百姓及民间艺人纷纷刻箱组班。除了许多专业影戏班子之外,几乎每个村都曾有过农民自娱自乐、农闲时才活动的小影戏班子。在大的村镇有时会有三、四个影戏班对台演出。每逢节令及喜庆之日,常见村头场院起台架棚,大人小孩争相转告:“唱驴皮影儿的来啦!”待夜幕垂下,男女老幼围坐影窗之下,看着出神入化的表演,听着如泣如诉的唱念,品味着一节节剧情,悲喜异常的影戏带给了人们兴奋、伤感、赞叹和安慰。无论看影的庄户人多么劳乏,他们却密匝匝地拥在影戏窗前能连着看上几夜,眼皮儿也不带打架的。在偏僻的山村,如请不起大影戏班子,便自己组织临时班子搭台唱戏,演的好坏自不必说,可庄稼人以此为乐。在这些村子里,孩子们常传念着这样的民谣:“某某的影,不用请;台子搭的高,家伙打得猛;孩子吵醒了,还得给人家哄。”
二
虽然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产生、发展、鼎盛的历史,说实在的,
我们是怀着一种沉重的心情踏上这次探访之旅的。出发前,我们就看到一些资料,说皮影的剧目、音乐、影刻大量失传,在世的老艺人越来越少。皮影是我们民间艺术的瑰宝,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上消失,我们有责任保护她,这也是我们启动“民间文化探访之旅”的初衷。令我们欣喜的是,现在有众多的专家、学者在做保护、抢救的工作,魏力群教授就是一个代表。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采访,深入20个省市的170多个县,写出了多部有关皮影的专著。在采访时我们也了解到,一些皮影剧团也顽强地生存着。唐山皮影剧团在1982年以来,每年都要出访五六次,先后到过美国、法国、意大利以及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几乎场场赢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誉为“魔术般、闪电式的艺术”、“世界皮影之最”。 在德国、法国的一些博物馆中收藏有许多唐山皮影的造型和演出器具。在美国纽约也有滦州风格的皮影演出剧团。就在我们在滦南进行采访的时候,我们得知,滦南的几个民间皮影剧团年底将组团应邀到葡萄牙里斯本演出6场,并将到法国巴黎进行商业演出,在葡萄牙每场的演出费是500欧元。
在唐山皮影剧团采访时我们还看到,我国首部现代皮影戏电影《
小康路上》正在这里拍摄,这部电影不仅在内容上突破了传统皮影戏帝王官宦、才子佳人、仙神僧道等内容限制,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在形式上也进行了大胆改革。
艺术贵在创新,创新才有生机。唐山皮影一直在不断改造和完善
自己,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他们把原来宽七尺的影窗扩展到宽十八尺,把原来照明的油灯、汽灯、电灯换为现在的40只荧光灯组成的灯箱。管弦乐在原来的四胡、唢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琵琶、笙笛等。打击乐由原来的一人包干改为几个人分打,同时还增加了内外层的布景以及表现云雨水火烟雾的特技手段。唱腔也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并培养出了影戏女演员。
他们创作和改编了一大批便于发挥灯光布景和特种操作技术的剧
目,使唐山皮影出现了新的光彩。为了开拓市场,唐山皮影剧团除了出国演出,还到农村演出,组织小分队到学校、幼儿园演出儿童剧目,培养新一代皮影观众。我们想,只要有党和政府的关注与扶持,有广大艺人的不懈努力,皮影艺术一定会顽强生存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