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我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交通、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形成了多个著名的陶瓷生产基地。
一、 佛山石湾——南国陶都
由佛山城区至西南方向,开车不久,迎面烟囱林立、厂房密布。这里就是素有"南国陶都"之美誉的石湾。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东汉时期,这里的文化和农业经济已相当发达。石湾陶瓷生产始于唐,奠于宋,鼎盛于明清,今天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陶瓷产地之一。
石湾陶瓷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已揭开其烧陶的历史序篇。秦汉时期,石湾制陶技术已有较高的水平,本地出土的大批陶俑、动物、器皿等,证明此时已形成了初具地方特色的陶瓷艺术。六朝时期,石湾人已掌握了陶釉技术。唐代,石湾已出现陶瓷商品性的生产。宋代,石湾陶瓷产品已由圆型窑生产向龙窑生产过渡,逐渐形成了陶瓷商品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体系。明代,石湾陶瓷业进入繁荣时期,这时的石湾,作为民间陶瓷商品生产的集中地(即所谓民窑),已经形成显著的行业生产特色,兼融中原各大名窑生产技术和高温釉彩的普遍使用,使石湾陶瓷制造技术日趋完善,美术陶瓷以一种极具地方民俗特色的艺术开始出现,又极大地提升了石湾陶瓷的艺术品位。《明诗综》有载:"石湾瓦,甲天下",概括反映了当时石湾陶瓷生产的地位。清代,石湾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大量各式日用陶瓷品的生产和风格独特的陶塑瓦脊、建筑装饰构件、陶塑神仙佛像、园林用品、外陈设品、文房用具、艺术人物以及花鸟虫鱼等美术陶瓷的生产,不仅经营着中国华南多个省、区的广阔市场,而且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市场,成为当时生产技术和商品经济都相当发达的陶瓷生产营销基地。
建国以后,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佛山陶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的墙地砖年产量约26亿平方米,占世界的50%强;其中佛山地区年产量约15亿平方米,约占全国产量的60%左右。佛山陶瓷的发展不仅仅推动了佛山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近两年,三水、河源、清远、高要等外市区凭借各自的交通优势、原料优势正大力发展建陶生产。
二、景德镇——瓷都
以瓷都闻名天下的景德镇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毗邻浙江、安徽。景德镇以瓷器著称,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其名称来历与瓷器息息相关:北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1007年),由于该地烧制的精美御瓷获真宗赞赏,瓷器上底款书“景德年制”,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景德镇由此得名,并且名扬天下。千百年来,景德镇陶瓷艺术成为中国和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
走在大街上,你处处都能看到陶瓷文化的印记,处处都能体会到陶瓷的韵味。也许不经意间,你走到一个破窑,如果旁边的人告诉你,它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你不要吃惊。景德镇现已发现30多处陶瓷历史遗址,如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地及世界通称制瓷原料高岭土命名地高岭、湖田古窑遗址、明清御窑厂遗址等等。
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这是景德镇瓷器的真实写照。历史上,景德镇的艺术陶瓷是根据宫廷画家设计好的画面、图案或根据民间沿袭下来的优秀图案,由专门的画工将其复制在胚胎瓷器上再经过烧制而成。由于品质佳,在唐、宋、元、明、清,景德镇便是皇宫用瓷的生产基地。瓷器从一产生便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尤其到了明代,景德镇更是“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 良工之精华”,发展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所产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海上“陶瓷之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与陆上“丝绸之路”交映生辉。
如今,陶瓷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日用陶瓷为主,兼制工业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特种陶瓷等百花争艳的大陶瓷格局。陶瓷在景德镇市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拥有原料、生产、销售、科研、教育的综合配套优势。景德镇年产日用瓷近4亿件,产品品种共有20个大类,200多个系列,2000多种器型。
三、唐山陶瓷——北方瓷都
唐山陶瓷始于明朝永乐年间,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产品品种、花色达数千种,年产日用瓷1.8亿件,其中80%以上出口到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市场覆盖星级以上宾馆、饭店近2000家;卫生瓷年产350万件,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工业特种陶瓷2500万件;釉面砖1090万平方米。唐山市位于华北平原东部,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基础工业发达,生产陶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产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403年,到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被世人誉为"北方瓷都"。同时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技艺精湛的陶瓷人。
四、淄博陶瓷――中国最大的陶瓷销售集散地
淄博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位。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时期,淄博地区就开始了陶瓷生产。西周初,齐国始专设"陶正"官,管理陶器生产,并在齐都城内设立制陶作坊,从事陶器的专业化生产。魏晋南北朝前后,淄博地区的陶瓷生产完成了由陶器向瓷器的过渡。唐宋时期,陶瓷生产技艺日趋精进,规模不断扩大,窑址星罗棋布,逐步形成了淄博特色,生产了一批颇有影响的陶瓷名品。寨里窑的青瓷、磁村窑的黑釉瓷、博山窑的纹胎和彩瓷等都曾名噪一时。时清时期,淄博陶瓷产品器装饰独特,产销两旺,形成了以博山为代表的陶瓷生产和销售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淄博陶瓷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立足当地资源,开拓创新,开发出了滑石质瓷、高长石质瓷高石英质瓷,骨质瓷等新瓷种,刻瓷艺术更是独树一帜,开成了淄博陶瓷的新特色,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工业陶瓷、建筑陶瓷竞相发展,产品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我国陶瓷生产技术和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上海浦东、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启动,国内建陶消费群体由广东、华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为主,转变为多个区域分散的多极化趋势,并在国内迅速崛起多个陶瓷生产基地,逐步形成的“三山一海夹两江(佛山、唐山、博山、上海、晋江、夹江)”的产业发展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