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GAO)发表报告指出,从2008年1月至10月,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共收到948例膳食补充剂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而该数字在2007年同期仅为298例。其他详细结果请见图1-3。无独有偶,近期陆续有研究表明,膳食补充剂对部分慢性病无明确的防治作用,甚至可能出现包括死亡在内的不良反应。膳食补充剂的益处不断受到质疑,应用与否及合理应用的问题悬而未决。为此,记者采访了临床营养专家于康和刘梅林教授,欲解开膳食补充剂“是非功过”之疑惑。
疑惑一 我国人群当前的营养问题是什么?
较之膳食补充剂使用过量带来的不良反应,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当前我国人群营养素普遍缺乏。2004年公布的全国营养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群体内严重缺乏维生素A、B2及钙,普遍缺乏维生素B1、B6及C,其中维生素A及B2的摄入量仅达推荐量的63%及53%。同期,针对北京市居民的调查也表明,经济发达地区人群仍存在部分营养素摄入不足的情况。
美国人群膳食补充剂的总使用率远高于我国人群(2002年该比例在两国成年人中分别为52%对5.1%)。此外,两国人群体内营养素基础水平也有显著差异。因此,基于美国的数据来探讨国人使用膳食补充剂的合理性,可能存在一定局限。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2007, 297(8): 842]上的一项系统分析评价了多种抗氧化补充剂在一、二级预防中对死亡率的影响,虽结果提示抗氧化补充剂无法显著降低死亡率,甚至补充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及维生素A可能增加死亡风险。但研究者指出,由于该结果是在不明显缺乏上述营养素的人群中获得的,因此无法评价抗氧化补充剂用于缺乏相关营养素的人群后对死亡率的影响。
疑惑二 平衡膳食与膳食补充剂孰先孰后?
膳食是获取各类营养素的源泉,平衡膳食是健康的基础。理论上,设计精确的平衡膳食可满足人体对营养素的日常需求,但由于营养素在食物储存、加工、制备(尤其是烹调)过程中的大量损失,因而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衡。例如煮饭过程可使维生素B1损失77%,而维生素C因烹调温度、时间及方式的不同,损失量可达40%~100%。
值得强调的是,从营养补充角度(即“不缺乏水平”)出发,理论上的平衡膳食虽可满足国家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RNI),却忽视了维生素及矿物质还具有预防慢性疾病的作用(即“预防疾病水平”)。如维生素C的RNI为100 mg/d,达到此水平意味着不缺乏维生素C。但目前认为,为发挥其对部分慢性疾病的预防效果,可能需要将摄入量提升至更高水平(如≥300 mg/d),而单纯通过膳食手段往往无法实现,此时需依靠膳食补充剂的辅助。
疑惑三 膳食补充剂过量的问题离我们有多远?
人体每日所需营养素达40余种,由于现有技术无法检测体内所有营养素的真实水平,因此个体化使用膳食补充剂来调节营养素水平尚无法实现。然而,我国绝大多数人群在平衡膳食基础上,补充一种质量可靠、符合国家膳食营养素推荐量配方的复合膳食补充剂是安全有效的。
毋庸置疑,过量使用膳食补充剂可能导致不良反应,但RNI与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之间存在差距。即使某种营养素水平达到UL也并不是必然导致不良反应,只说明继续补充该营养素后不良反应风险可能升高。既往数据显示,我国人群在使用复合膳食补充剂后可将维生素A的摄入量由RNI的63%提升至197%,但维生素A的UL为RNI的380%。同样,维生素B1的上述水平可由80%提升至101%,但维生素B1的UL为RNI的3570%。由此可见,在推荐剂量下使用膳食补充剂是安全的。那些完全不重视膳食及超大剂量使用膳食补充剂的人群易出现不良反应。
结语 膳食补充剂的“是非功过”是合理及不合理使用的后果。对于营养素普遍缺乏的我国人群而言,由于担心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而摈弃使用膳食补充剂,不免有因噎废食之嫌。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合理使用高质量的复合膳食补充剂无疑是更明智的选择,因为与营养素基础水平较高的人群相比,基础水平较低的人群更容易从膳食补充剂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