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太阳能汽车首次完成环球旅行
IPCC说了什么?碳循环
节能减排生活常识(三)
大气污染的危害
杜祥琬院士谈治理雾霾
节能减排生活常识(一)
美国华人科学家研制出首款可商业应用的高性能铝电池
超级电容储能式公交车30秒内充满电
有趣的环保小发明:吸血鬼眼睛督促你关掉待机电器
节能减排生活常识(二)
当前位置:首页>>前沿关注>>节能环保>>阅读文章
科学家将探险人类垃圾形成的巨型"塑料漩涡"
添加时间:2009/5/26  作者:张祎  来源:新华网  点击:2481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塑料漩涡”示意图

海龟正在吞食塑料袋碎片。

漂上岸的海洋垃圾多不胜数。

    人类丢弃的垃圾受洋流作用,在太平洋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塑料漩涡”。

    为了解并解决这一问题,保护海洋环境,环保人士和科学家将于下月乘船前往漩涡一探究竟。

  探险漩涡

    届时,探险队将从旧金山启程驶向夏威夷,然后返回,两次经过“塑料漩涡”,预计花费50天。

    探险队将乘坐高约45米的“海星”号,同行的还有一艘渔船。研究人员将利用船上设备打捞废弃物,并尽量避免伤害海洋生物。

    科学家估计,“塑料漩涡”距美国西海岸超过500海里(926公里),面积约有两个得克萨斯州大小。

    过去60年里,美国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往太平洋里倾倒废弃物。经过阳光照射,这些废弃物慢慢分解成颗粒,并在洋流作用下逐渐形成“塑料漩涡”。

    近年来,“塑料漩涡”引起科学界的关注,但人们对其仍知之甚少。此次探险旨在了解情况并设法清理废弃物。

  危害巨大

    航行组织者说,塑料垃圾分解得越来越小,以至于无法显示在卫星图片上。这些含有毒化学物质的垃圾,不少被吃进海洋生物和鸟的肚子里。

    法新社25日引述率领此次航行队伍的环保专家道格·伍德林的话报道:“鱼吃掉的小块塑料其实是有毒的小‘炸弹’。”更可怕的是,大量有毒物质将经由海洋生物和鸟类的身体逐渐进入人类食物链。

    此次探险中,海洋科学家们还将检测漩涡中的废弃物是否可以回收再利用或用作燃料。

    虽然此前已有人到过“塑料漩涡”,但此次探险的重心在科研。

    负责探险技术工作的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吉姆·杜富尔说,此行将研究海面污染物和废弃塑料对有机体的影响,这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  

    寻求解决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数字显示,平均每平方公里海面上漂浮着约1.3万个废弃物,五大海洋环流圈内情况则更糟糕,尤以北太平洋环流为甚。

    伍德林说,“塑料”漩涡对科学家来说是个神秘的所在,“就像到了外太空一样”。

    杜富尔说,了解问题的严重性对未来的海洋生态环境至关重要,“重要(一词)未免轻描淡写,应该用紧急、迫切。人们得花上数年时间了解问题,解决问题。”

    在杜富尔看来,真正的解决方法在陆地上。“我们得在世界范围内采取措施处理废弃物,”他说。

    由于漩涡位于公海,探险中的清理工作还没有得到任何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伍德林说:“那里无人管辖。没有政府对那里完全负责,因此清理工作得不到任何帮助。世界还不知道那里有个漩涡。”

相关文章
[ 节能环保 ] “衣食住行”中的环境问题 需要在每个细节中应对 (2016/5/26)
[ 节能环保 ] 生活污水流向哪儿了 (2015/8/28)
[ 节能环保 ] 杜祥琬院士谈治理雾霾 (2015/4/22)
[ 节能环保 ] 超级电容储能式公交车30秒内充满电 (2015/4/17)
[ 节能环保 ] 美国华人科学家研制出首款可商业应用的高性能铝电池 (2015/4/8)
[ 节能环保 ] 全球首批量产石墨烯手机发布 可广泛应用于智能穿戴 (2015/3/3)
[ 节能环保 ] 关注净水与节水:净水机尾水不能白白流失 (2015/2/5)
[ 低碳生活 ] 极简生活——垃圾分类引发的思考 (2015/1/14)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