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两公里,用手机给家里智能管家发出一个信号,房间里的空调开始启动,微波炉也跟着转动起来,离家50米,又一个信号发出,车库的门缓缓打开,楼道和门厅亮起了柔和的灯光,踏进家门,屋内已是宜人的凉爽,喷香的蒸鱼已经可以直接端上餐桌……这是中国移动昆山分公司“未来生活展示厅”为人们展示的一幕。手机还能这样用?这已经不是《小灵通漫游未来》中的幻想,技术上已经成为可能。
科学技术引领未来,科学普及改变生活。截至目前,苏州市已建成市区、街道、社区三级科普场馆达67家,成为市民百姓学习科学知识、体会科技魅力、塑造科学思想的课堂。
市民正在苏州基层气象科普馆做雷电模拟实验(庞振 摄)
只是在一所小学里占用两间教室,但足以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第二课堂。自己动手,搭个机器人会走会跑,做一个声控灯拍拍巴掌便能开开关关……吴江长安花苑小学的“科学花苑”被称为“未来工程师”工作室。爬楼梯、踢足球,每当一个与众不同的机器人经过孩子们的手蹒跚着亮相,总能引来歆羡的目光。已经不是几个模型、几块展板搞定一个场馆的时代了。允许你,甚至鼓励你动手摸一摸、试一试,强烈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成为苏州这些场馆共同追求的目标。你可以坐上火箭发射主控台,当一回倒计时的指挥官,也可以领回一包种子和一瓶营养液,用无土栽培法种上几株番茄。也许正是这样,科学变得可亲可近,不再这么神秘。
声光电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展览灵动了起来。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枯燥的。走进苏州金阊区的蔬菜乐园,从选种、育苗、浇水、施肥直到采摘,以电脑多媒体技术模拟种植一株黄瓜的全过程,即使是成人也忍不住挤上前去试一试。
我们平常饭桌上的菜色搭配从营养学上讲是否合理?哪些食物不能搭配在一起吃?在沧浪区健康教育园里,你只要用手指轻碰一下电子触摸屏,便有一套科学的系统来评估您的日常饮食,还会向您推荐几道美味佳肴,当然推荐的都是健康食谱。您知道不同面料成分的衣服要用不同的洗涤和保养方式,才能让衣服不变形、不褪色吗?这些普通百姓关心的问题,在吴江梅石社区科学生活馆都能找到答案。一看就能懂,懂了就能用,这是百姓们喜欢逛科普馆的一大原因。我们注意到,在苏州的所有科普场馆中,有关健康保健的最多。这抓住的正是大伙关心的热点。
除了有用,逛科普馆的另一个收获便是开眼界。从现代通讯、电子技术到极地探险、太空旅行,一个个不同专题的科普场馆构成的是一个五光十色的知识海洋。追逐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捕捉当前社会的关注热点,是这些科普场馆选题的一大原则。
社区里的热心人,你一件我一件凑起了一个小小陈列室。苏州的科普场馆中,有26个,也就是总数的40%起源于这样的社区居民自发兴建的陈列室。对此,苏州市科协明亮主席很有感慨的说,这些年来,政府为科学普及的投入逐年提升,也主导建设了不少较大规模的科普场馆。不过,可用的资金毕竟有限,正是因为学校、企业,甚至市民个人的积极参与,才使苏州的科普设施达到现在这样的规模。
孩子们被费俊龙航天科技馆里的“运载火箭”深深吸引(庞振 摄)
有时候,一个场馆的发起只是一个偶然的契机。2007年至2008年是国际极地年,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副主任杨惠根博士恰巧是苏州人。苏州的极地科普馆由此兴建,镇馆之宝当然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提供的价值100多万的实物标本。街道社区提供了场地,科协部门拿出了建设资金,几方一努力,就建成了一个呈现神秘的极地世界的特色场馆。航天英雄费俊龙出自昆山,航天科普馆就自然建在了昆山,由费俊龙牵线,场馆得到了别人难以得到的技术支持。陈凯歌,仿制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的能工巧匠,以他的作品为主体分别建成了日晷园、古代天文科技馆。企事业单位的介入,不仅为场馆建设提供了场地、资金的保障,更能发挥他们的专业特色,让展品更加科学严谨。
未来生活馆为市民预示地球气候的变化(庞振 摄)
为方便市民更加全面掌握各科普场馆基本情况,更加有选择地、方便易行地前往参观学习,享受身边的科普教育资源,苏州市科协编撰了《星罗棋布、繁华满园——苏州基层科普场馆巡礼》一书,首次对苏州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给予集中展示,详细记录了重点科普场馆的场馆概述、前世今生、馆长寄语、功能布局、特色活动等,将67家科普场馆基本信息资料全部编入,市民只要手持一册,就能清楚无误地找到想要去的任何一个场馆,特别的方便、实用,成为一张苏州基层科普场馆的名片。
苏州67家基层科普场馆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洒落在人文底蕴深厚的江南水乡大地。它们不断播撒着生生不息的科学种子,并使其在苏州百姓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