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空密封收纳装置收集飞船残留食品
中国航天飞船残留食品处理用品研制成功———近日在中山举行的庆典上,爆出“神八”、“神九”航天飞船将携带中山太力集团研制的真空密封压缩袋上太空处理残留食品的新闻。日前,该集团董事长石正兵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讲述了研制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内幕。
神秘电话,以为是骗局
去年初,石正兵接到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电话,说通过对市场上各类真空密封产品半年的跟踪测试,发现他们的产品接近航天员中心的设想,希望来实地考察。“我第一反应这是个骗局,航天员中心怎么会找我?”
怀着半信半疑的态度,石正兵答应对方前来考察。“来人自称是军人,但他们一没穿军装,二没名片。”随后两天,来人用言行打消了石正兵的疑虑。“他们非但没有提一个钱字,反而对太力的生产流程、科研实力、产品质量测试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在技术上他们明显比我们更专业。”
一个月后,石正兵应邀携科研人员、合资背景、质量认证、专利等相关资料赴北京中国航天城,第一次见到了杨利伟等重量级人物。“直到这时,我才彻底打消了疑虑。”石正兵说。
任务保密,要审查背景
在太空失重环境,航天员饮食起居产生的废物都会漂浮在空中,因此航天员吃饭都要闭着嘴,如果不小心将食物残渣漏到嘴外,就会在空中飘浮。特别是吃剩的食品,若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会产生挥发性腐败气体,对宇航员的工作空间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石正兵说,他听航天城专家介绍,“神七”返回地面后,打开舱门,回收舱内一股刺鼻的气味差点将门外的人熏倒。“这说明废物处置没有做好。”
由于航天工程的特殊性,过去航天产品项目基本是由军工企业或国营企业承办研制,“但军工、国营企业在真空包装产品方面很少涉及,航天员中心才把目光投向了民企。”石正兵说,这是航天员中心首次与民企合作,在合同签署前对他们的股东、研发人员以及股东组成形式等都进行了严格审查,“企业有外资背景不行,股东有刑事记录不行,中途变换研发人员要得到航天员中心批准。”此外,双方还签署了保密协议,除要求在生产研制过程中严格保密,还规定在航天员在太空使用前不得外泄。“即使将来我们要开发生产相关产品,也要航天员中心批准。”
别想赚钱,仅给40多万
航天技术人员向石正兵描述了设想中的残留食品处理用品:在失重条件下方便使用,一不能增加航天员的负担,二要能长时间抑菌,一个月解封后不长菌子。
经过初审、实质性审查、方案比对,去年8月底,太力的设计方案通过航天专家一致评审,9月18日,双方签署了“中国航天飞船残留食品处理用品合同协议”,航天员中心划拨了40多万元的研制经费。中心一位领导郑重地对石正兵说,你是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这个项目你就别想着赚钱了。
据了解,公司仅是建高标准实验室,配置真空试验和检测设备就花去100多万元,投入的资金远远大于航天员训练中心所付的费用。
“坦率地说,我开始还真没有为航天事业做贡献那么高的思想境界。”研制产品期间,石正兵数次出入航天城,亲眼目睹航天人夜以继日研究解决研制、生产、试验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专家们既不吃请,也从不请他吃饭,几乎每顿饭都是用盒饭打发,经常边吃边讨论。“航天人的精神打动了我们。”石正兵说,借此机会,企业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检测严格,用数据说话
今年2月,石正兵带着首批样品赴京,航天专家看后非常不满意:样品只有含糊性描述,缺乏准确的数据支撑。“轻轻合上是多大的力量?打开需要多大的力?必须准确地计算出来。”
载人飞船搭载物重量限制严格,必须以克计算。因此残留食品处理用品重量也必须精确到克。石正兵说,经过多次完善,今年4月,他们提前一个月完成了研制任务,所有产品全部通过了航天员中心在模拟太空环境中对产品的试验和检测。石正兵透露,“神八”“神九”航天飞船将各携带20个航天飞船残留食品处理用品上天。
中国载人航天飞船上的残留食品处理用品到底是啥模样?鉴于保密的缘故,石正兵不能详细描述,只是透露,是用复合材料制成的四方形真空压缩袋,单件成本在百元人民币以内,既能收纳宇航员放进去的残留食品,也能收纳那些宇航员看不见的漂浮物。更绝的是,在太空舱内打开后,还可以保证前期已经收纳进去的垃圾不会再次漂浮出来。石正兵承诺:“等‘神八’上天的那天,我给你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