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5日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了解到,由该所和兰州大学、北京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进行的国家“973”项目“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响应与调控”取得重大进展。
据介绍,该项目8个课题通过一年的实施,已建立了实用的土地利用/覆盖、绿洲、荒漠化土地的遥感解译标志,并在重点地区做了生态反演探索;进行了盐渍化土壤的光谱室内和野外分析,为展开星地同步盐渍土观测做好了准备工作;同时,初步揭示了西北干旱区荒漠化过程空间分异规律和荒漠化过程中土壤碳氮的衰减规律;掌握了策勒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土壤系统的沙漠化演变规律;并揭示了植被对沙丘水分再分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又模拟了民勤地区沙尘暴期间沙漠复杂地形的流场及不同地表部的单宽输沙率。
同时,科研人员编写了可初步用于多孔介质流动计算的流体动力学程序,为进一步深入进行水盐运移数值模拟做好了准备;对民勤绿洲盐渍化地区地表的含盐量、植被和风场等进行野外调查;完成了样方的设计和采集,并对该区域盐渍化土地的分布进行了遥感解译,并初步分析了黑河流域地下水系统、流域水文过程、植被生态的变化过程,全面调研与资料收集,初步建立生态水文综合模拟的数据库系统。
项目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科院院士孙鸿烈说,“干旱区绿洲化和荒漠化”项目是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强的大背景下,研究我国西北干旱区绿洲环境的发展前景。
据介绍,该项目实施时间为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项目参与单位有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兰州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