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如何快速增强身体柔韧性
治疗脚裂小偏方
食物中胆固醇含量表
加拿大呼吁注重肥胖带来的健康问题
花粉、花粉过敏症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春节话饮食
50岁是第二个性高峰期 各年龄段性满意度调查
“中国人糖尿病家系库” 建成
喝酸奶也能防阴道炎?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常见原因
当前位置:首页>>生活顾问>>健康顾问>>阅读文章
补泻相参 养生阴阳之道
添加时间:2010/1/8  来源:39健康网  点击:1213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从过去的有病治疗到现在的养生保健,中国人的健康观念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被忽视了,这就是和人们习惯的保健方法“补养”相反的“泻”法。

  中国古代的医学家孙思邈活到了90岁。他总结自己的养生方法时说:“要长生,腹常清。”这也是古代中国医学的最著名理论之一。

  “泻法”的提出在当时曾遭到人们的反对。最主要的几味药是具有猛烈通便作用的大黄、芒硝等。通过腹泻达到排出有害物质的作用,用中医学的话说,叫做“以攻为补”。言下之意就是,清除了体内的毒素就等于进补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可以充分利用的“补养”环节,其保健机理均与“泻法”相似,起到清理体内有害物质的作用。

  每周缓泻1次

  据统计,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因饮食过精过细引起的“富贵病”已经成了中国人的三大杀手。除了正常的治疗和体育锻炼外,从30岁起,每个星期缓泻1次是很好的预防方式。可以使胃肠道里积存的废物、多余的脂肪排出体外,就等于给身体吃了1剂清洁剂。

  周末休息时难免要大餐一顿,这给胃肠又增加了负担,所以缓泻最好在周日进行。可以选用市售的含有番泻叶、决明子这类具有通便作用的药物制剂。如果体质比较强健,而且常会出现便秘痤疮口臭的人,这样的剂量就太小了,则可以选用成分是大黄的药物,或者到药店购番泻叶,像泡茶一样饮用,以缓泻2次为宜。

  每周空腹1日

  除了缓泻之外,在饮食营养趋于过剩的时候,让消化系统在一段时间里放1天假,也是十分必要的。一般说,1个星期中最好有l天的时间,尽量保持空腹状态是最合适的,当然这种饥饿是相对和逐渐的。开始时,可以减少餐次和食量,并在这一天不吃任何动物性食物,逐渐地变成在饥饿时只吃水果、蔬菜或只喝果汁。注意:这种果汁以不加糖为好。这样的效果是保持肠道1天的清洁。

  每天喝茶1杯

  按照医学的规律,味道偏苦的食物最适合于保健。在所有饮料中,有些苦味儿的茶是最符合绿色概念的健康饮料。特别是对食物中脂肪含量及热量越来越高的现代人,喝纯的乌龙茶有消脂去垢的作用。统计资料表明,喜欢喝茶的人血脂、血糖、血压发生问题的几率要比不喜欢喝茶的人低得多。因此,只要没有胃溃疡低血糖的人,应该保证在每餐之后喝土杯茶。如果体格较胖,食欲又好,应该适当地喝浓茶。在各种茶叶中,以乌龙茶的排毒作用为最好,其次是绿茶花茶。

  每次腹泻不要急止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现在很多人一病就吃药。这种医疗意识被错用的典型就是在腹泻时滥用抗生素。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随着人们卫生条件的提高,目前的腹泻病人中只有大约1/10的人是因为细菌或病毒引起的。也就是说,有90%的人是无菌性腹泻,他们根本不应该使用抗生素。不仅如此,一泻就止的方法等于是“闭门留寇”,把应该排出的毒素留在了身体内,而且还增加了肝脏的负担。

  从正确的保健角度看,只要不是身体特别衰弱的人,完全可以“但泻无妨”。最多是使用一点肠黏膜保护剂,等到毒素清除后,腹泻可以自然终止,这才是人体的正常生理规律。特别是那些因为饮食积滞而腹泻恶臭的人,腹泻对他们来说就像是呛进异物后的咳嗽,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方式,更是制止不得。

相关文章
[ 健康顾问 ] 爱不爱吃香菜 都是因为命? (2017/3/10)
[ 生活小常识 ] 五日不食 有益健康 (2017/3/10)
[ 生命奥秘 ] 为什么有些人比一般人更长寿? (2017/1/16)
[ 医药视窗 ] 疫苗真的危险吗 (2017/1/16)
[ 县区动态 ] 古冶区科协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活动 (2016/6/20)
[ 健康顾问 ] 健身饮食中的五大误区,你中枪了吗? (2016/6/6)
[ 今日视点 ] 早睡早起清淡少盐预防节后高血压 (2014/2/17)
[ 健康顾问 ] 天然方法防脱发 (2013/12/9)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