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普产业化现状如何?中外相关问题分析比较与研究成果有哪些?我国科普产业化发展路径是什么?近日,中国科技馆馆长、博士生导师徐延豪就此发表见解。
何谓科普产业
目前我国科普市场尚未形成,科普产业化仍处“幼稚”阶段,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理念上存在误区
“要回答科普产业化问题,需率先界定什么是科普产业。”
徐延豪解释说,广义上,可传播科学与技术的所有产品包括图书、音像制品、科技工具用具乃至带有科学寓意与技术含量的玩具等,均可视为科普产品。譬如手机,在为人们提供便捷通信的同时,其越来越多的服务功能被研发出来,在展示科技内涵的意义上,它就是科普展品;而狭义上系指专门用于科普机构、服务于科学传播的工业品。这类产品归属科普产业化范畴。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科普产品理应是商品。今天,人们看电影要花钱,读书要花钱,学科学亦该花钱。”
徐延豪说,中国人乐于学科学,源于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文化传统,家长有培养孩子成才的强烈愿望,故此公众不惜为此投资,关键是我国尚未形成科普市场,科普产品尚未产业化;而这皆因人们在理念上存有一个误区,即认为科普是由政府主导的公益事业,并未将科普产品视作商品,未曾将其产业化。
势在必行且任重道远
欧洲一些国家科普产业化经验值得借鉴,探索中国特色科普产业化道路势在必行且任重道远
“据知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我考察过的一些国家,其长、短期科普展项大多向公众收费而非无偿展出。然而,欧洲一些国家科普产业化的经验,其中有两点值得我国借鉴。”徐延豪逐一介绍。
其一,科学家与技术专家同科普专业人士牵手,将其科技前沿探索成果推向科普市场:以长、短期展项为“桥”,以公众的常识为“切入点”,将新知串成“知识链”。徐延豪举例说,荷兰一家科技馆在一个仅400平方米的展区展示科技视觉最新进展——从人类眼睛的生理功能讲起,展示视觉与光的明暗关系、与光的色彩关系;视觉同几何线条与图形的关系……最终揭示科学原理。他说,公众学习和感悟这种新知,亲切、轻松、有趣,能够回味良久。
然而他强调,荷兰这家科技馆“走出去”巡回展出一律收费;而且,如若有“买断”者则更需交费。
其二,展品不断加入科技新元素,且更加“人性化”。徐延豪说,他在德国、法国等国家科技馆看到,其展品用料考究、工艺水平高,特别是在安全性能与隐蔽性上有着特殊处理亦更具匠心。譬如,很多展品其材质选用的是应用了现代科技的最新材料;再如,人机互动中的展品摇柄,无须担心它会在旋转中意外倒转伤及公众;还有,许多展品“无缝拼接”,不会遭遇拆卸破坏等。
徐延豪说,德国、法国科普产业化水平与其工业水平相匹配。然而这些国家的科普产品价格昂贵,约为我国同类产品的几倍。他提出,日新月异的新科技为我国科学普及带来新机遇,探索我国特色的科普产业化道路势在必行且任重道远。
规范市场、制定标准、建立机制
科普产业化应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政府需扶持并引导企业创新,制定产业化标准并规范科普市场
“实际上,科普产业是一种学科交叉与科技集成产业,其上游当是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多学科交叉;而中间带是产品制作工程,强调技术集成;下游则是科普载体,反映科学与技术最新进展。”
徐延豪说,科技馆的使命是通过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启迪并生发公众的创造智慧。他说,而今,科技馆新一轮建设热度持续升高——继省会城市之后,其重心已向地市级特别是沿海地区延伸。科技馆建设发展态势即呼唤科普产业化。虽然国内一些科研院所和高校已参与到中国科技馆科普展项研发中,譬如北京理工大学的“探险与救灾机器人”、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虚拟敦煌”等,然而目前与科技馆配套、能提供科普产品的企业不过十几家,已不能适应当今科技馆发展需求。
由此,科普产业化应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而当前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培育并规范科普市场,制定科普产业化标准,建立正反馈机制,扶持并激励企业创新,引导企业在竞争中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