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太阳能汽车首次完成环球旅行
杜祥琬院士谈治理雾霾
IPCC说了什么?碳循环
节能减排生活常识(三)
大气污染的危害
美国华人科学家研制出首款可商业应用的高性能铝电池
节能减排生活常识(一)
超级电容储能式公交车30秒内充满电
有趣的环保小发明:吸血鬼眼睛督促你关掉待机电器
节能减排生活常识(二)
当前位置:首页>>前沿关注>>节能环保>>阅读文章
中美科学家呼吁重视碳捕捉和储存
添加时间:2010/4/14  作者:张晔 陈思宇  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2552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全球首位,煤炭消耗占能源消费70%……面对“后哥本哈根”时代,中国将如何应对?在4月8 日举行的“2010年绿色畅想:能源、教育、环境倡议”国际论坛上,中美两国科学家再次呼吁应重视“碳捕捉和储存”,把二氧化碳收集并注入地下,让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此次论坛由南京邮电大学与美国纽约理工学院共同发起。论坛上,江苏省生态学会秘书长阮宏华教授认为,“我们现在面临的不仅仅是金融、经济危机,还有环境和生态危机。若说金融和经济危机带来的是财政上的损失,环境和生态危机带来的则是生命的损失。”而目前面临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就是全球变暖,造成这一现状的罪魁祸首,就是过量排放的二氧化碳。

  太阳能光伏、风电、生物质能源的出现,为人类摆脱化石能源依赖带来曙光,但是美国环境保护局可持续化技术部门主席赫里贝托·卡比萨斯为此敲响警钟,他认为即便是美国这个世界首屈一指的发达国家,到2035年也无法做到完全或大部分利用新能源取代煤发电,对于其他国家而言难度就更大。

  面对这样的矛盾,美国创新采煤方案咨询机构顾问阿伦·维克利提出,在现有煤发电厂加装碳捕捉装置,对碳进行捕捉和储存可以成为一种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手段。所谓碳捕捉与储存,一般指的是将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捕获,然后将其泵入海底、沙漠或陆地下面进行封存。

  阿伦·维克利表示,煤燃烧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有90%能进行捕获,如果将其捕获后存入地下,就能够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缓全球变暖。

  据了解,欧盟已为碳捕捉和储存项目注入10多亿欧元启动资金,还将通过碳交易体系再筹措45亿欧元后续资金;欧盟还要求,2020年之后以煤为燃料的新建电厂都应具备碳捕捉技术。而美国也将在未来10年投入4.5亿美元在美国 7个地区进行碳捕捉和储存项目试验。目前,这项技术在我国也已经起步,但还远远不够,目前仅有华能集团投资建设了2个碳捕捉示范装置。

  专家们认为,我国地质构造丰富,具备注入潜力的地层可储存二氧化碳14540亿吨,能够满足未来数百年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的需要,必须加大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力度。而被注入地下的二氧化碳并非再次沉睡,而是发挥新的作用。利用二氧化碳驱油技术,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石油采收率,而且将二氧化碳置换原油而长期储存于油岩中,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减排。目前,我国“973计划”项目“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已进入工程示范阶段,在吉林油田已埋存8万吨二氧化碳,实现了石油的绿色开发,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相关文章
[ 节能环保 ] “衣食住行”中的环境问题 需要在每个细节中应对 (2016/5/26)
[ 节能环保 ] 生活污水流向哪儿了 (2015/8/28)
[ 节能环保 ] 杜祥琬院士谈治理雾霾 (2015/4/22)
[ 节能环保 ] 超级电容储能式公交车30秒内充满电 (2015/4/17)
[ 节能环保 ] 美国华人科学家研制出首款可商业应用的高性能铝电池 (2015/4/8)
[ 节能环保 ] 全球首批量产石墨烯手机发布 可广泛应用于智能穿戴 (2015/3/3)
[ 节能环保 ] 关注净水与节水:净水机尾水不能白白流失 (2015/2/5)
[ 低碳生活 ] 极简生活——垃圾分类引发的思考 (2015/1/14)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