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太阳能汽车首次完成环球旅行
杜祥琬院士谈治理雾霾
IPCC说了什么?碳循环
节能减排生活常识(三)
大气污染的危害
美国华人科学家研制出首款可商业应用的高性能铝电池
节能减排生活常识(一)
超级电容储能式公交车30秒内充满电
有趣的环保小发明:吸血鬼眼睛督促你关掉待机电器
节能减排生活常识(二)
当前位置:首页>>前沿关注>>节能环保>>阅读文章
臭氧洞发现25周年:一场生态灾难得以避免
添加时间:2010/5/10  作者:杨孝文  来源:新浪网  点击:2420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臭氧洞被认为是20世纪末期环境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25年前的5月,英国科学家在南极上空的高层大气发现了臭氧洞,这一重大发现促使联合国通过了一项重要决议,一场生态灾难得以避免。

    科学家当时警告,臭氧洞可能会扩散至世界其他地方,导致引起癌症的太阳辐射物增多。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层,可以让地球生命免遭紫外线的破坏性影响,不过,因人造化学物被排放到大气,造成臭氧浓度逐渐降低,可能会使皮肤癌和白内障病例显著增多——由于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最终连政治家也不得不采取措施。

    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在1985年公布了这一发现,仅仅两年后,国际社会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旨在限制并最终禁止使用和生产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如氟氯碳化物(CFCs),从冰箱到喷雾剂,许多产品都在使用氟氯碳化物。《蒙特利尔议定书》使得氟氯碳化物在许多国家迅速被淘汰。

    英国在1995年停止氟氯碳化物的生产和消费,5年以后,其他发达国家也纷纷效仿这一做法。到2009年,联合国所有成员国都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蒙特利尔议定书》被认为是保护环境方面最成功的国际协议之一。

    如今,在描述臭氧洞的里程碑科学论文发表25年以后,一位参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表示,如果不是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和上帝的垂青,他们可能不会那么快就获得如此重大的发现。乔纳森·尚克林说:“我个人认为,正如其他许多科学发现一样,运气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尚克林与英国南极考察队的两位同事乔-法尔曼和布莱恩-加蒂纳一起实地收集了重要数据。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的保守党政府,英国科研经费被大幅削减。长期性科学监测活动尤其面临威胁,比如每年对臭氧的测量,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英国南极考察队哈雷科考站就一直在从事这种监测活动。

    尚克林博士说:“20世纪80年代,英国南极考察队为了削减经费想尽各种办法,哈雷科考站的臭氧监测项目也是在计划被砍掉的范围之内。一切似乎不会改变,似乎没有理由将它继续下来。然而,正是这样的监测项目,会提供关系到地球未来的政治决策的关键证据。”

    事实上,哈雷科考站的测量数据原本不是用于监控臭氧的长期变化,而是帮助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验证有关大气循环的各种理论。但是,后来事情越来越明朗,每年冬天过后,南极春天的臭氧浓度(发生于9月和10月)显著下降,只有到夏天才会部分恢复。其实,科学界已经盛传臭氧层可能受到平流层中人造污染物(如氟氯碳化物)的破坏,而且,这也得到严肃性理论工作的支持。

    科学家在平流层发现了臭氧层。保罗-克鲁岑、马里奥-莫利纳、弗兰克-舍伍德-罗兰等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对臭氧损耗的研究令他们最终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然而,20世纪80年代初,没人注意到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每到冬天临近结束时都大大减少,那时,第一缕阳光会穿透南极黑暗的天空,与氟氯碳化物中的氯发生破坏臭氧层的光化学反应。

    1985年英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从1975年至1984年,每年10月中旬南极上空臭氧浓度最小值下降40%,不过还未形成“洞”,尽管如此,情况仍令人担忧。尚克林博士说:“我记得,这项发现根本没有真正的‘尤利卡时刻’。”他对当时研究的回忆刊登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尚克林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利用相对简单的仪器,从地面搜集了相关数据。这些仪器透过天空去测量已知受平流层臭氧影响的紫外线波长差异。

    尚克林说:“令我们对研究结果深信不疑的是标出最小11天平均值的图表,清楚地展现了春天臭氧浓度下降是系统性的。法尔曼提出了一项重要的化学理论,用以解释观测到的结果,将它们与氟氯碳化物升高联系起来,加蒂纳对数据实施了基本的质量控制。”

    这项研究一度引起美国科学家的惊愕甚至是怀疑,因为他们当时正利用先进的卫星技术对臭氧层进行监控,而初步分析结果并未发现这种臭氧损耗,但当他们重新分析卫星数据的时候,也发现了春天臭氧损耗的迹象。尚克林说:“我不清楚美国卫星观测小组发生的幕后故事,但我确实知道大量数据让他们疲于应对。”

    在《蒙特利尔议定书》签署二十多年以后,种种迹象表明遭到破坏的臭氧层正逐渐恢复。臭氧层恢复到50年前的水平可能依旧要数十年时间,不过,如果不是三位英国科学家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将一项看似毫不相干的长期实验继续下去,臭氧层的恢复时间恐怕会更长。

相关文章
[ 节能环保 ] “衣食住行”中的环境问题 需要在每个细节中应对 (2016/5/26)
[ 节能环保 ] 生活污水流向哪儿了 (2015/8/28)
[ 节能环保 ] 杜祥琬院士谈治理雾霾 (2015/4/22)
[ 节能环保 ] 超级电容储能式公交车30秒内充满电 (2015/4/17)
[ 节能环保 ] 美国华人科学家研制出首款可商业应用的高性能铝电池 (2015/4/8)
[ 节能环保 ] 全球首批量产石墨烯手机发布 可广泛应用于智能穿戴 (2015/3/3)
[ 节能环保 ] 关注净水与节水:净水机尾水不能白白流失 (2015/2/5)
[ 低碳生活 ] 极简生活——垃圾分类引发的思考 (2015/1/14)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