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如何快速增强身体柔韧性
治疗脚裂小偏方
食物中胆固醇含量表
加拿大呼吁注重肥胖带来的健康问题
花粉、花粉过敏症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春节话饮食
50岁是第二个性高峰期 各年龄段性满意度调查
“中国人糖尿病家系库” 建成
喝酸奶也能防阴道炎?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常见原因
当前位置:首页>>生活顾问>>健康顾问>>阅读文章
中医养生岂能雾里看花
添加时间:2010/6/22  作者:张蕾、田雅婷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1240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编者按 当前,从报刊、电视到网页,各种养生书籍、养生讲座和养生信息可谓无处不在,热闹非凡。这些所谓的养生理念和方法使人们获得了有益的知识,促进了健康的改善,但也有的使公众误入歧途,适得其反。殊不知,真正的中医传统养生之道就像一列满载丰富养生资源开
往健康长寿目的地的列车,只有真正领略其真谛的乘客才能顺利登上这辆列车。本期科技周刊,我们邀请资深中医养生专家,为您讲讲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医传统养生之道。

  何为传统养生之道

  我们今天讲的食疗、药膳,只是养生当中的一部分,虽然它很有价值,但并非最重要的部分

  中医文化学者林中鹏:

  整个中医应该说就是大养生学,是广义的养生学,当然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狭义的养生学。

  最早在《吕氏春秋》中就将医学定义为“生生之道”——前一个“生”是动词“提高”,后一个“生”是名词“生命力”,“道”是根本性的规律。什么叫医学?就是人类提高自组织、自康复能力的学问,或者说提高人的生命力,从而消除疾病的学问——因此有别于现代西方治疗疾病的“医学”。《黄帝内经》中黄帝与老师岐伯有一段精彩对话。谈到瘟疫时,黄帝问老师为什么有些人被传染了却不得病,岐伯的回答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就是为什么说整个中医学就是大养生学。当然这里所说的中医学指中华原创医学。

  狭义的养生学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提高自康复能力的学问。公元前50世纪人天合一整体观的形成标志着养生概念的成熟;公元610年,隋大业年间,当时的太医令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集中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源和病候,但书中没有药方,只列养生方、导引法213种。由此可知,中国从那时起就已经将养生作为治疗的常规方法,并得到官方的提倡。

  虽然说整个中医药体系从《黄帝内经》时代就已经很成熟,但表达最精彩的要数汉武帝的叔叔淮南王组织编写的《淮南鸿烈》。书中认为整个人体生命系统(古称“器”)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形——“形者,生之舍也”,即人体生命的“房子”;二是神——“神者,生之制也”,即人的自组织、自康复能力,是生命的主宰(制);三是气——“气者,生之充也”。气是沟通形与神之间关系的使者,用今天的语言说,就是信息。“老大”是“神”,老二是“形”,老三是“气”,而且“一失位,三者俱伤也”。中华原创医学是这个原则,狭义的“养生之道”也是这个原则。

  那么,如何来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淮南鸿烈》讲得很清楚:第一,“将养其神”;第二,“和弱其气”;第三,“平夷其形”。现在我们将“养生”局限为食疗、药膳,有以偏盖全之嫌。养生养什么?就是“养神”,或者说“养心”,或者说“养性”。我们今天讲的食疗、药膳,只是养生当中的一部分,虽然它很有价值,但并非最重要的部分——因为第一位是“养神”,第二位是“养形”。食疗和药膳实施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人体的自组织能力,也即“养神”。

  养生乱象乱在哪

  这些病人听了某某养生讲座,误信了某种食物可以降血脂、降血压,因此长期食用这种食物。

  国家级老中医王琦:

  最近在我门诊上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中年女子因为腹泻来就诊,仔细一问,才知道她因为听了养生讲座,长期吃很多黄瓜、生茄子、绿豆汁,结果脾胃虚寒,经常腹泻。最近有家心血管科的主任也给我打电话,说科里病人猛增。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些病人听了某某养生讲座,误信了某种食物可以降血脂、降血压,因此长期食用这种食物,并把药都停了,结果适得其反,不但没控制住血压和血脂,还反弹了。中央电视台一位编播也和我说过一个事:他的一个亲戚得了晚期癌症,看了某个养生讲座后就去挂了一个2000元的号,被告知要长期每天吃绿豆,于是他一口气买了800斤绿豆,结果没过多少天,绿豆没有吃完,人却没了。

  养生是为了防病,而不能导致疾病;养生是为了健康,而不能危害健康。这些活生生的例子给了我们警示:当“养生专家”层出不穷、养生讲座如火如荼、养生书籍汗牛充栋、养生方法多如牛毛的时候,我们是全部照搬,还是有所选择?所以养生“热”了,我们更需要的是“冷”思考,要辨别真伪,不能被忽悠了,不能因为某些误导而步入误区,最终养生不成反伤身。

  “药食同源”科学吗

  当西医的价值观成为了中国医学的主流价值观,“药食同源”这一宝贵财富就被质疑甚至摒弃了,实在令人惋惜。

  林中鹏:

  “药食同源”是中医之中对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五谷杂粮有益于人类而无害于身体,因而性“中”——这是中华原创医学选择食品最主要的标准。在这个标准里,食品和药品没有截然分开的界线。食品中略略离开“中”时就会偏凉(例如绿豆)或偏温(例如豆豉);如果偏离“中”较远时,就是“寒”与“热”;如果更远离“中”,就是“药”了——这就是凉药或者热药的来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中医的治疗原则,得了热病应该用凉药,如果热得不那么厉害,就不一定要药,用性偏凉食品调节就可以了;反之亦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食疗”。

  食疗和药膳并非同一概念。前者使用食品进行调理,后者则是将通常归入“药”范围的变成可口的食品。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既是药,又是美味佳肴。对于身体虚羸、冬天手脚常冰凉者而言是再合适不过的首选。

  如果是极寒或者极热者,就叫“毒”了。比如同是豆类的“巴豆”,普通人只要误食一粒就会一泻如水,因为它性极热,常用以治疗极寒的病人。所以《黄帝内经》说治病是“聚毒药以攻之”,而不是说“聚药以攻之”。因此,无论食品、药物甚至毒药都是同源的,因为目的是相同的,即将偏离正常状态的自组织能力恢复到常态。

  西方医学则不然——凡药就不能是食品,食品则不准说疗效,至于“毒”就更加另类了。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是“以人为本”的标准,而不是以实验动物为“本”的标准。如果以通常西医动物模型去检测“巴豆”的毒性,结果相反,实验鼠吃下“巴豆”不仅不泻肚,而且会越来越发福,看来“以鼠为本”的所谓“客观”标准并非万全。

  两种不同医学体系的目标不同(西医治人的病,而中医是治得病之人),各有自己的价值评估体系。本来两种体系可以互补,可以互相尊重,然而当西医的价值观成为了中国医学的主流价值观,“药食同源”这一宝贵财富就被质疑甚至摒弃了,实在令人惋惜。

  国外如何看待中医养生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中国传统医学养生之道的认识远在我们之上。

  林中鹏: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维护身体健康的民间土方,但都没有像中国医学这么系统、明晰地提出养生的概念。西方医学只有“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与疾病是对立的——要么健康,要么有病。只要依据生化标准查不出毛病,没有致病因子,你就是健康的。

  然而,上个世纪末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中国传统医学养生之道的认识却远在我们之上。例如气功(古称“导引”、“养生”)和针灸就在美国大行其道。据哈佛大学一个专门研究机构1998年的统计,美国一年花在中医治疗(主要是针灸、按摩和气功)方面的费用有220亿美元,而且90%以上是自费的;在美国,每年有6.3亿人次求助于中医养生的方法——也就是说,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要看两次以上的中医。

  在医疗保障体系严谨的德国,学习中医导引养生法是可以报销的,因为他们的医疗保险公司作过统计:将慢性病患者人群分为两组,一组只用西药,另一组辅以学习中医养生之道,结果发现后一组用药量明显减少,花费少。

  再如奥地利有名的蒂罗尔省老年康复医院,从2004年起将中国养生之道用于一个特殊疾病人群的治疗。该人群只要触碰其皮肤,全身上下都疼痛,但是检测后的所有指标都正常。从西医角度来看,这不是一种病,但却在发达国家3%-6%的人群中发生。虽无客观指标,1984年美国关节病协会还是将其认定为疾病——“肌肉纤维痛综合征”。由于镇痛药对此没有效果,因此奥地利政府就邀请中国的养生专家制定了一套养生方法,至今已运作6年,效果显著,共有91名患者在这里康复。主持这项研究的著名医生沃尔夫冈·霍尔德(WolfgangHalder)指出,“这是我所知道的治疗这种病的最好方法”。虽然这一方法源自中国,但是成果却在奥地利,实在耐人寻味啊!

  如何防止步入养生误区

  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养生就要因人而异,体现个体化的思想。

  王琦: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养生观。我们在选择养生方法之前一定要有“三个知道”:一是养生内容是何人所讲,养生书是何人所写,此人有何学术背景;二是所讲内容有无道理和根据;三是所讲方法我们自身有否需求,是否适用等等。

  其次,要树立个体化的养生观。生活中常见这样的事情:有人晚上和朋友们一起吃了火锅,第二天脸上长了包;夏天吹电风扇,有人说再开高一点,有人说再开低一点;同样是吃东西,有人吃了冰的东西就要拉肚子,有人则喜欢吃凉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养生就要因人而异,体现个体化的思想,即“因体施保”、“因人施养”。养生之前很关键的一步,就是搞清楚自己是个什么体质——体质辨识在治未病实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有可能为个体化诊疗和养生的大面积推广实施提供借鉴与思考。

  第三,树立正确的综合养生观。健康是一个综合的表现,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良好的心态的共同体。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疾病预防中心研究发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能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脑卒中下降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可见综合调养的重要性,不是一个吃字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改变错误的养生观念,树立正确的养生观,从起居、精神、饮食、运动等方方面面进行综合的养生保健。

相关文章
[ 健康顾问 ] 爱不爱吃香菜 都是因为命? (2017/3/10)
[ 生活小常识 ] 五日不食 有益健康 (2017/3/10)
[ 生命奥秘 ] 为什么有些人比一般人更长寿? (2017/1/16)
[ 医药视窗 ] 疫苗真的危险吗 (2017/1/16)
[ 县区动态 ] 古冶区科协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活动 (2016/6/20)
[ 健康顾问 ] 健身饮食中的五大误区,你中枪了吗? (2016/6/6)
[ 今日视点 ] 早睡早起清淡少盐预防节后高血压 (2014/2/17)
[ 健康顾问 ] 天然方法防脱发 (2013/12/9)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