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如何快速增强身体柔韧性
治疗脚裂小偏方
食物中胆固醇含量表
加拿大呼吁注重肥胖带来的健康问题
花粉、花粉过敏症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春节话饮食
50岁是第二个性高峰期 各年龄段性满意度调查
“中国人糖尿病家系库” 建成
喝酸奶也能防阴道炎?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常见原因
当前位置:首页>>生活顾问>>健康顾问>>阅读文章
养生就像煎饼卷大葱?专家解读俗语中的养生之道
添加时间:2010/7/6  作者:刘真真 戴欣  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1118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突然间,悟本堂倒了,“大师”崩塌了,人们恍然了。

  当“食疗” “求医不如求己”“把吃出来的病给吃回去”等等成为了人们搜索的关键词时,一股风潮随之兴起,名字很美——养生。于是,浩浩荡荡的养生热,在市场的催化下,让大家目不暇接。如果你仔细看,你会发现,那养生之道其实就在身边,一些口口相传的俗语,一些简单的习惯,就蕴含着养生之道。不需要炒作,没必要宣传,就像煎饼卷大葱,不好看,但吃一口就能知道:要的就是这个味儿!


  与其追捧那些所谓的大师,不如听听俗语养成一个好习惯

  俗语有没有科学道理?

  俗语中的医学知识靠谱吗?

  俗语中的养生之道能信吗?

  让我们听听专家对健康俗语的点评,看看老祖宗传给我们的养生智慧。

  喝口汤,给消化道增加点“润滑剂”

  俗语:“饭前一口汤,不用进药房”、“饭前先喝汤,胜过良药方”、“饭前喝汤,苗条又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

  专家解读(刘士敬:解放军第302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从口腔、咽喉、食道到胃,犹如一条通道,是食物必经之路,饭前喝汤,等于给这段消化道加点“润滑剂”,使食物能顺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粘膜。吃饭中途不时进点汤水有助于食物的稀释和搅拌、消化和吸收。若没这种习惯,则饭后会因胃液的大量分泌使体液丧失过多而产生口渴,这时喝水,反而冲淡胃液。所以,饭前吃饭时喝汤,可减少食道炎、胃炎等的发生。

  当然,喝汤不是多就好,要因人而异。一般中晚餐前以半碗汤为宜,早餐前可适当多些,因一夜睡眠后,人体水分损失较多。进汤时间以饭前20分钟左右为好,吃饭时也可缓慢少量进汤,进汤以胃部舒适为度,饭前饭后切忌“狂饮”。

  饭前喝、饭后喝差别很大:饭前喝汤可使胃内食物充分贴近胃壁,增强饱腹感,从而抑制摄食中枢,降低人的食欲。有研究表明:在餐前喝一碗汤,可以让人少吸收100—190千卡的热能。相反,饭后喝汤是一种有损健康的吃法,吃饱了,再喝汤容易导致营养过剩,造成肥胖。

  萝卜、姜、枣=“灵丹妙药”?

  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朝食三片姜,胜过人参汤”、“早上吃姜,胜过参汤;晚上吃姜,赛过砒霜”、“一天吃颗枣,一生不知老”。

  专家解读(刘士敬):冬季人们习惯进补而日常少动,体内易生热生痰,特别是中老年人表现明显。萝卜属土,按中医五行之说居中,利脾胃,益中气,在进餐时选择萝卜,可以消谷食,去痰癖,止咳嗽,解消渴,通利脏腑之气。夏天由于炎热,人们习惯贪凉,喜服寒凉之品,夜间又感受夜寒,易产生暑湿,影响脾胃,所以夏季人们胃口不好,少食厌腻。喝点姜汤或做菜时多加点姜,既可散寒祛暑,又可以治疗因吃不洁食物而引起的腹痛、腹泻、呕吐等。

  但吃姜要选择早上,吃萝卜最好是晚上。清晨胃中之气有待升发,吃点姜可以健脾温胃,为一天中饮食的消化吸收做好“铺垫”,且生姜中的挥发可加快血液循环、兴奋神经,使全身变得温暖;晚上,阳气收敛、阴气外盛,因此应该多吃清热、下气消食的食物,这样更利于夜间休息,萝卜就是不错的选择。而生姜的辛温发散作用会影响人们夜间的正常休息,且晚上进食辛温的生姜还很容易产生内热,日久出现“上火”的症状。

  和生姜、萝卜相比,大枣是益气、养血、安神的保健佳品,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失眠、贫血等病人都很有益。每天吃枣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并可抑制癌细胞。药理研究发现,红枣能促进白细胞的生成,降低血清胆固醇,提高血清白蛋白,保护肝脏,并含有抑制癌细胞的物质。

  鲜枣中丰富的维生素C,使体内多余的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胆固醇少了,结石形成的概率也就随之减少;枣中富含钙和铁,它们对防治骨质疏松和贫血有重要作用;枣所含的芦丁,是一种使血管软化,从而使血压降低的物质,对高血压病有防治功效;大枣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P,对于健全毛细血管、维持血管壁的弹性,抗动脉粥样硬化很有益。大枣中含有环—磷酸腺苷,能扩张血管,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营养,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枣还可以抗过敏、除腥臭怪味、宁心安神、益智健脑、增强食欲。

  想健康,吃东西别图痛快

  俗语:“饥不可暴食,渴不可狂饮”、“天时虽热,不可食凉;瓜果虽美,不可多尝”。

  专家解读(刘士敬):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人在大饥大渴时,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很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进食过多,脾胃一时承受不了,会造成食物不化,结滞于胃肠内,造成胃胀难受,严重的可以胀死。历史上遭到围城后逃出的长期饥饿的难民,往往因一顿饱食送掉性命。

  大渴后,心脏及肾脏功能减弱,大量喝水,水分迅速进入血液,突然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致使气血失常,甚至猝死不救。

  夏天炎热之时,喝冰镇食品不失为一件惬意之事。但生冷食物会直接导致肠胃温度下降,减少血流,干扰肠胃的正常蠕动,降低消化功能,从而诱发腹痛、腹泻。

  夏天有的人会得一种“冰箱性肠炎”。顾名思义,食物在冰箱中保存时间过久,一些细菌在湿冷环境中滋生,进入人体后便会产生“冰箱性肠炎”。因此,冰箱中保存的菜肴取出后,一定要注意烧熟烧透,最好尽量避免吃隔夜菜。至于凉拌菜、冷面等冷食,在注意卫生的基础上也不要进食过多,以免加重消化负担,引起胃肠功能障碍。

  你有认真听听长辈的嘱咐吗?你有注意过那些普通的养生谚语吗?也许那些老头儿老太太也说不清为什么,但是却是最朴素也最珍贵的智慧。与其去追捧那些所谓大师,不如听听长辈的嘱咐养成一个好习惯。尽管养生的热闹已过,但它的出现的确也提醒了我们,在这个高节奏运转的社会里,是时候该让我们的心真正的静一静了。

  ■相关链接

  读谚语话养生

  “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萝卜保平安”。因为鱼、虾这些都属于高蛋白,这些食物热量比较高,所以吃得太多了以后,容易在体内聚集热量。肉生痰,肉类的食物比较油腻,难于消化,停留在肠胃里边,火瘀久了以后就成痰了。但不是说一点不吃,要注意量,我们在吃的时候,一般提倡多吃青菜和一些植物蛋白,所以讲青菜萝卜保平安。

  “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饭后走,不是吃完饭离开餐桌马上就走,一般来讲,饭后半个小时左右,出去到户外走一走,每次运动时间也不要过长,三四十分钟,走的时候慢走,不要光走,还要甩一下胳膊会更好。

  “常乐常笑,益寿之道”。中医非常重视人的心情,在书上描述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悲伤肾。所以这些不良的心情,对人的健康都是不利的。像《红楼梦》里林黛玉就是一个代表人物,林黛玉就是一个忧思、伤肺伤脾很典型的案例。

  “拍打足三里(保健要穴),胜吃老母鸡”“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天天千步走,药铺不用找”“卫生是妙药,锻炼是金丹”“人怕不动,脑怕不用”“一日舞几舞,活到九十五” “不靠医,不靠药,天天锻炼最见效”。这些养生谚语道出了“生命在于运动”“动则不衰,用则不退”的道理,告诉人们:勤劳动、多运动,是健康长寿之道。

  “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豆”“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三天不吃青(菜),两眼冒金星”“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甜言夺志,甜食坏齿”“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吃米带点糠,老小都安康”“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吃了省钱瓜,害了绞肠痧”“烟酒不尝,身体必强”“不抽烟,少饮酒,活到九十九”。这些养生谚语提示人们吃哪些东西对身体无益,吃哪些东西才有益健康。

  “睡觉不蒙头,清晨郊外走”“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屎”“少盐多醋,少车多步”“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等,这些养生谚语说明,要想健康长寿,还必须在生活起居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脚对风,请郎中”;“日光不照临,医生便上门”,这些养生谚语告诉人们在生活起居上,要注意趋利避害。
相关文章
[ 健康顾问 ] 爱不爱吃香菜 都是因为命? (2017/3/10)
[ 生活小常识 ] 五日不食 有益健康 (2017/3/10)
[ 生命奥秘 ] 为什么有些人比一般人更长寿? (2017/1/16)
[ 医药视窗 ] 疫苗真的危险吗 (2017/1/16)
[ 县区动态 ] 古冶区科协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活动 (2016/6/20)
[ 健康顾问 ] 健身饮食中的五大误区,你中枪了吗? (2016/6/6)
[ 今日视点 ] 早睡早起清淡少盐预防节后高血压 (2014/2/17)
[ 健康顾问 ] 天然方法防脱发 (2013/12/9)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