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当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老字号的大型国有企业到处于快速成长期的科技民营企业,中国科协的“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凝聚起企业科技人员的力量,推动企业乃至产业的创新发展。在近日举行的上海市科协系统交流会上,多家企业负责人介绍了各自的成功经验。
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作为上海石油化工行业的龙头,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大型国有企业,曾把“讲、比”活动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这一活动是企业创新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上海石化科协副主席陈克权介绍说,面对前年那场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企业通过“讲、比”活动,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环境保护、技术管理、节能减排和降本增效等方面组织落实了45个项目。
这些由科技人员全身心投入的科技创新项目,为上海石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吸附分离加热炉余热回收”就是其中一个典型项目。该项目小组通过技术改造,回收了芳烃吸附分离中的烟气余热,同时加强管理、优化操作,提升了加热炉的整体运行水平。通过项目实施,节省了加热炉燃料的消耗,燃料单耗从314.87千克标油/吨降低到278.08千克标油/吨,直接节约燃料5314吨,产生经济效益1300多万元,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对周围环境的热污染,可谓一举两得。据统计,在落实的45个项目中已经完成的有42个,共计产生经济效益9900多万元。其中,取得5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或有明显社会效益的重大项目有24个。
“讲、比”活动在上海石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企业科协的有效组织和全过程管理。上海石化专门成立“讲、比”活动小组,制定并下发了企业开展“讲、比”活动实施办法、奖励实施细则、主题活动目标和措施分解等相关文件,并在企业科技人员中做了宣传和动员。
“在新一轮‘讲、比’活动中,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 陈克权说。
培育高技能人才
与上海石化一样,上海中科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这家年产值达20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也尝到了“讲、比”活动带来的甜头。
中科电气在2008年成立了虹口区第一家企业科协。借助这一平台,企业开展了新产品开发、员工发明创造、技改金点子、员工技能劳动竞赛等一系列“讲、比”活动。首先,公司科协积极组织会员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征求企业远景规划、机制改革、产品结构调整、市场开发等合理化建议数百条。接着,公司成立电气成套安装、钣金、质量、设计4个专业委员会,根据自身特点对“讲、比”工作进行细化操作。其中,设计委员会在标准化图纸完成率方面达80%以上;质量委员会完成了电缆接线项目工艺质量攻关;电气成套安装委员会高效完成了工装夹具的改进。这些都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改进发挥了直接作用,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更重要的是,通过‘讲、比’活动,为企业培养了高技能人才。”中科电气科协秘书长陈海红表示,企业先后举办了有关电气技术、生产工艺、质量管理、专利法、企业管理等培训20期,参加人数600人次。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了员工对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和提高自身技术能级重要性的认识,员工在生产、研发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讲、比’活动,这一群众性创新活动,应该成为企业的经常性工作,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上海市科协副主席王智勇在交流会上说,“而创新‘讲、比’活动的工作形式,更好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是科协下一阶段要探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