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12天的第27届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会议和第14届国际南极局局长理事会会议已于日前落下了帷幕。会议探讨了南极各领域的科学和后勤议题,其中不少议题直接聚焦于全球变化研究,令人格外关注。
由于臭氧空洞与地球上生物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因此,臭氧空洞变化的观测和机制研究仍然是当前各国和国际南极大气物理和化学研究的重点,几乎所有在南极设立考察站的国家都应用各种观测手段进行南极臭氧观测。在会议上,科学家们就此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引人注目,即40年来南极观测站的温度变化,从总体上看,所有南极半岛的观测站都观测到升温趋势,但东南极则因各站位置的不同所观测到的温度变化不一样,这充分显示南极地区在全球变化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南极臭氧总量在臭氧空洞发生期间呈继续下降趋势,臭氧空洞出现的时间有推迟现象,且持续时间变长。
陨石是太阳系资料的宝库,它蕴涵着许多有关太阳系早期历史的资料和信息。南极是陨石富集区,而且,由于严寒和冰雪覆盖,使南极大陆上陨石的保存时间要远远长于其他地区。在本次会议上,陨石的搜寻和研究也是科学家们关注的一个热点。不少国家提出将实施陨石搜索计划。可以预见,在这些"陨石猎人队"的搜索下,在未来10至20年内,南极冰盖上有限的陨石富集区将被搜罗一空,也就是说,南极冰盖用万年时间集中起来的陨石,可能在短期内被他们纳入"囊中"。为此,与会的中国科学家们建议我国应尽快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抓住机会增加我国南极陨石的拥有量。
在第27届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地质工作组和冰川工作组讨论的议题中,大部分的内容涉及关于南极冰盖进退和环境演化研究领域,可以说,冰盖进退已成为当前南极地球科学领域最热门的科学主题。冰盖记录着几十万年以来气候变化的踪迹,是古气候的档案库。近年来,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设立了冰盖研究专门项目,使各国科学家们能够广泛开展合作进行综合研究,取得了富有成效的进展,对南极深冰的钻探也取得了新的成绩。目前,在Vostok已钻到了3642米,DomeC已钻到了2864米,EPICA已钻到450米。在各国提交的未来几年的科学研究计划中,冰盖研究都是其中的一项重头戏。
在本次会议上,南极冰下湖的钻探考察也成为焦点之一。南极冰下湖专家组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了东方湖上方的加积冰体,并计算出冰体流动的方向和速度。专家组认为,冰体流动1.2万年可穿过湖面宽度,湖水的来源有可能是加积冰体融化的结果。在会议上,俄罗斯科学家提出,鉴于研究技术的发展,他们计划在东方湖再下钻50米。这个计划引起了各国科学家们的强烈反响,不少科学家纷纷提出反对意见,他们担心在现有条件下钻探会使冰下湖环境遭到破坏。在本次会议新改组成立的冰下湖项目组也提出了他们的计划,即3年后钻穿冰层直接取样,9年完成基本研究。
本次会议还探讨了大洋考察、日地研究、生物研究、人体医学研究、极地旅游、东南极航空网建设等诸多议题,充分交流了信息,进一步加强了合作,所有这些,都将为21世纪南极考察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人类生活的世界更和谐、更美好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