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街头集市上会经常看到了年轻的大学生科普员在发放科普宣传资料;农村广播自办节目里经常听到“科普之声”;村头的“科普宣传栏”经常看到耳目一新的科普宣传内容;科普活动站、农民学校和“农家书屋”里正常举办讲农技、学农技的培训班。这里,看书读报的“味”浓了,听讲座、学科技的人多了,“土专家”、“科技带头人”和农民牵手办产业、忙创业成为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就是中国科协于2005年提出推进全国“一站、一栏、一员”(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员)的建设进镇入村后,这里发生的欣喜变化。
五年来,在中国科协的总体部署下,经过各级科协的共同努力下,全国科普站栏员的数量持续增加、内容日益丰富、科普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据2009年中国科协科普部对全国的调查统计,目前全国共有科普活动站27万余个,村级行政单位及城镇社区覆盖率达43%;科普宣传栏(画廊)32万余个,村级行政单位及城镇社区覆盖率达51%;科普员近63万名,村级行政单位及城镇社区覆盖率达100%,全国科普“站栏员”年均投入约13亿元,仅科普活动站年均受益人群超过1亿人次。
27万个科普活动站 让“科学之光”普照亿万民众
“这里是国家级贫困县,没有了站栏员建设,感受科普的乐趣对于每天在田间劳作的村民来说,似乎是遥不可及的。”在重庆市,第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率先实现农村科普站栏员建设全覆盖的武隆县副县长熊奎语重心长的说到,“你无法想像‘站栏员’在我们农村发挥的作用,它是一个持久的科普阵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迫切需要用更多的文化知识,科普活动站无疑成为农民们最好的科学补给站。从2005年起,全国各地农村陆续建立起一批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的,具有特定的科学技术教育、传播、普及和服务功能的科普活动站,每个站内基本配备有适量的用于开展科学技术教育、宣传、培训、咨询和服务等的设备、器材、科普图书、报刊、挂图和音像资料,平均每个村级行政单位拥有科普活动站近17平方米,总面积超过1160万平方米。
活动站向农民宣传党和政府新农村建设有关政策,宣传《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促进新农村建设,成为“农业科技便民服务窗口”;面向会员和周边农户开展农村适用技术、新技术、新品种的科技咨询、培训、推广,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困难,带领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成为“农村科技赤脚医生”;利用各方面提供的科普挂图、图书、音像资料及自行编制的科普资料进行张贴、播映和散发,面向农民开展科普宣传,成为“农村科普资源集散点”;积极配合科协在科普日、科技周、科技活动月等活动期间开展科普宣传,注意搜集农民科普服务需求,及时向当地科协反映,成为“农村科普联系点”。活动站年均举办各类科普讲座、科普培训,或结合全国科普日、科技周、科技下乡等大型科普活动开展科普宣传204万场,年均参加活动人次达1.33亿人次,全国年均投入经费达6.5亿元。
32万个科普宣传栏将“科学之美”写进万村千乡
“科普宣传栏内容很丰富,既有农业技术,又有生活常识。我们大伙儿经常聚在一起,交流种地、养殖的知识,实用的很。”站在科普宣传栏前,荣昌县河包镇核桃村4社农民陈茂清高兴地说。这是河包镇以充分利用“科普宣传栏”传播致富信息、推广实用技术,提升农民素质,拓宽致富门路的一个缩影。
“科普村村通”成为农民致富路上好帮手,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新政策和科学知识,把农村科普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了村户,成功解决了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实现了科普成效的最大化。目前全国有32万余个科普宣传栏(画廊),总长度超过213万米,平均每个村级行政单位有科普宣传栏近3.4米。
许多省市科协紧跟时代发展,创新发展科普宣传栏,出现了电子科普画廊等新型基层科普宣传设施。北京、上海、浙江、吉林、福建、广东、江苏、山东、辽宁、浙江等省电子科普画廊发展迅速,形式多样,规格各异,能够播放文字、图像和视频。江苏省盐城2009年投资兴建五十座电子科普画廊,建成了“露天的科普展览厅”,成为市民身边的科学辅导员。吉林省于2009年在全省实施了“电子画廊进乡入村行动”,建立“科协•科普视频传播网”,即覆盖全省农村的科普视频网络。在农村的车站、超市、城市社区活动站等场所建设电子视频播放点。2010年又开发了无线连接的软件,并与联通公司合作,将全省电子科普宣传栏进行了无线连接,通过总控制台进行全省电子科普宣传栏同步更新、统一播放。
目前,全国电子科普画廊约有2400个,累计播出时长达100万小时以上,科普宣传栏(画廊)年均投入经费约达3.4亿元。51%的科普宣传栏年更新6次以上,其中,8.6%的科普宣传栏年更新12次以上,利用效率较高。
全国各地每年还会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等主题,结合各地特色科普活动,紧贴社会和公众需求,制作了一大批包括科技、健康、安全、生态环境等知识的科普挂图、科普光盘和科普专题节目,科普宣传栏更新使用频率逐年提高,发挥了信息及时、内容丰富、贴近需求的作用。
63万名基层科普员让“科学之声”传遍千家万户
在大力实施站栏员建设工程后,农村活跃着一支热爱科普、乐于奉献、爱农兴农的科普员队伍。他们在增强自身的科普知识的同时,积极走访农户,做好农村科普宣传工作,积极帮助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充分发挥了科普宣传员的作用;同时,还将科普宣传同帮扶农户科技致富工程联系起来,使当地科学普及率明显提高,村民的科技素质明显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户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
五年来,这只队伍不断壮大,63万名科普员活跃于基层科普工作的第一线,平均每个村级行政单位及城镇社区都有一名科普员。他们直接为公众提供科学技术咨询服务,或承担宣传栏更新维护的重任,或在科普活动的组织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提高科普员的科普服务能力,全国每年用于科普员培训经费达3.2亿元。
宁夏科协结合全区新型农民信息化培训工程,对各类科普宣传员进行了信息化服务能力强化培训,全面提升科普员的科普服务层次和水平。浙江、山东等省科协与组织部门合作,将大学生村官发展成为科普员,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年纪轻、学历高、有热情、干劲大的优势,鼓励他们扎根基层,带头创业,致富百姓,服务农村,把他们培养成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和科普活动的组织协调者,成为基层科普工作的生力军。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通洋镇徐庄村大学生村官尤新潮等3名科普员结合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撰写了《短平快的家庭致富项目》的调查报告,得到了县、镇领导的高度重视,县委书记徐超同志作出了“通洋镇的做法值得在全县推广,明年要作为致富工程的重要抓手来推广”的批示,《射阳日报》在2009年10月8日专门刊登了此调研报告。目前食用菌生产已向四明、阜余、耦耕等周边镇辐射,农户三分之二的劳动力从事食用菌栽培,预计今年人均纯收入达12600元。
开拓创新 谋划科普“站栏员”新蓝图
科普站栏员作为科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重要支撑,是促进科普工作服务民生的有效平台。“十二五”时期,要实现《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十二五”规划、《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提出的科普站栏员发展目标和要求,任务十分艰巨。
今年12月在宁夏召开的全国科普“站栏员”经验交流会上,来自北京、宁夏、山西、山东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等29个省的科普部长和负责人,结合各省情况,围绕“如何加强资源整合、搭建共建共享平台,发挥好科普‘站栏员’的服务功能以及‘十二五’期间推进科普‘站栏员’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展开了讨论,通过投影和视频短片,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各地科普站栏员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高勘在会议总结报告中提出“要适应科普形势新变化,顺应广大群众科普新需求,科学规划、创新发展,继续大力加强科普站栏员建设,把推动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科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任务,与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推进科普站栏员建设的同时,注重拓展完善功能,增强基层科普设施的科技传播与普及力度,探索建立科普基础设施资源共享机制,搭建科普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创新科普活动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和效果,不断满足广大公众的需求,实现科普‘站栏员’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
据悉,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科协将不断创新思路,进一步提高科普站栏员建设的质量和成效,努力把科普站栏员建成科协开展农村工作的桥头堡、加强部门协作的新纽带、扩大科协社会影响的闪光点,稳步推进科普站栏员建设工作有新的发展,使科普“站栏员”建设既真正成为了直接服务农民的科普平台,又切实成为了解农民科普需求的信息网络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