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协动态 | 关于唐山科协 | 科学普及 | 学会工作 | 宣传教育 | 工作综合 | 《唐山科普》
 范  围
 关键词
习近平出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并为最高奖获得者等颁奖
李克强与中外顶级创客刮起“头脑风暴”
创新驱动瓶颈怎么破
激励创新 成就梦想 感受不同科教理念
5月30日,成为我国8100万科技工作者的节日
李源潮勉励青少年科技爱好者
第16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在北京开幕
中科协举行年会暨全国科普日新闻发布会
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2007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和带头人
2007中国科协年会武汉开幕






当前位置:首页>>科协动态>>域外传真
创新驱动瓶颈怎么破
添加时间:2016/9/5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10788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活动在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38.1%,年均增长11.4%;按汇率折算,我国研发经费继2010年超过德国之后,2013年又超过日本,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为2.10%,比2012年提高0.17个百分点,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创新驱动的“瓶颈”问题

对创新的重视凸显了我国对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的理性自觉。按照最早提出创新驱动理论的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观点,国家经济发展要经历生产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和创新驱动阶段。显然,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符合发展规律。

  话虽如此,但要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光靠增加投入远远不够。截至目前,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尚未达到60%,而一般认为国家进入创新驱动的三大标准之一是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科研经费投入虽大,但科技进步贡献率偏低,这是我国创新驱动的“瓶颈”问题。事实上,科技转化率低、研发与市场脱节、经费管理体制僵化等问题,都制约了我国创新驱动的成效。

   创新链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研究指出,国家创新活动的链条包括以下5个环节:一是基础研究,探索新科技的原理;二是应用研究,在实验室制作样品或样机;三是中间试验,验证和改进实验室技术,按照规模生产要求解决工装、工艺、原料等问题;四是商品化,企业整合技术、资本、人力等要素,面对市场开展小规模经营;五是规模化,企业开展大规模生产,获取创新活动的回报。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间试验、商品化、规模化构成一条完整的创新链条。所谓创新驱动发展,就是使创新链条环环紧扣,让创新成果最终体现在终端市场上,发挥创新的乘数效应。如果创新链条本身不顺畅,就好像一辆“掉链子”的自行车,动力无法传导,创新必将“空转”。

  为何会出现创新链条上的“肠梗阻”现象?

  在创新驱动的链条中,中间环节非常薄弱,导致科研单位和市场应用脱节,大量科研部门的成果无法转移到产业部门,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动力。不难看出,破解创新“瓶颈”的关键在于理顺创新链条,针对创新链条的不同环节对症下药,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理顺创新链条

  一方面,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要改革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制机制,给科研人员“松绑”,破解科技资源“碎片化”、科研项目“九龙治水”和项目资金“天女散花”等问题,加强科研管理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与市场化组织的沟通,提高科技人员的智力报酬,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在推广应用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要完善技术转化政策,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广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孵化器平台。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据初步统计,2015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逾1.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40.3%,年均增长11.9%,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为77.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首次突破万亿元。

  当然,破除创新不能转化为发展动力这个关键瓶颈,还有待于从宏观上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大力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

  唯其如此,才能让创新成为驱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真正引擎。

来源:《光明日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