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科技工作者之家”这个组织,是在11年前的夏天。那一年我20岁,大学刚毕业,走出象牙塔来到一个陌生的新世界,陌生的何止是校园与社会的差异,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前方是什么。尘封的日记里留下了一些生涩的文字:“不敢相信,那个有点漆黑、狭长的楼道,将会与自己产生怎样的关联……”
然而,办公楼廊道上一排赫然火红的楷书却营造出温暖、亲切的氛围——“科技工作者之家”。
时隔十一年,这七个字当年的模样还牢牢铭刻于心,她为第一次走近她的年轻的心敞开了博大的胸怀。至今想起,温暖如初,感动如初。
星河流转60载,我如沙粒一颗,与“家”难舍难分,命运一系。虽不能亲历一个甲子的变迁,心中对“家”的情感也如同对祖国的爱一般,听得见作为共和国公民的心灵强音。
六十一轮甲子,江山几度风流。
翻开共和国60年沧桑的恢弘史诗,听得见科技工作者的脚步声那么铿锵有力,看得见人文底色浓墨重彩的科技亮色,先辈点燃的科学火种早已燎原神州九万里江山。
欲借嫦娥一枝桂,香盈神州九万里。
科技工作之家,与共和国同呼吸,共步调。“家”虽年入半百,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以半个世纪积淀而来的智慧和底蕴在祖国大舞台上释放着青春的激情与活力。
常言“十年磨一剑”。这十年,“家”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作为科技工作者大家庭中的一员,亲历了圆梦无数。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诞生了,中国第一次通过立法明确了科普工作的性质、地位和重要作用,也是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的工作定位。
2006年,一个全新的重要概念――“公民科学素质”首次在国家的正式文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出现。从此,全民参与的科学素质行动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
2007年,科技部、中国科协等八部委印发《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科普工作再次被推向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一系列政策、法律的出台,犹如一把把金钥匙,给科协工作带来希望,科协人多年的期盼变为现实,科协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2007年春天发生的一件趣事记忆犹新。我所在的河北省科普中心陪同中国科协科普媒体考察团参观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科协一位老同志在谈到康乾盛世时说,史书记载当时的清王朝发展达到了其数百年统治的顶峰,而今人却淡忘了一个事实,就是康乾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迟滞是历代最严重的。说到此,我开了一句玩笑逗得大家捧腹。“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没有科协呀……”
虽是笑谈,却道出了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如果19世纪前后中国科技发展没有停步,也许洋枪洋炮破开国门、四大发明古国一度衰亡的历史就会改写。社会发展、人类文明前行的列车,不能缺少科学技术的车轮。科技工作者之家的诞生,其本身就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浓缩和写照。中华民族60年的腾飞,科技工作者之小家,为中华之大家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今天的青年人不必把德先生、赛先生挂在嘴边,因为科学元素润物细无声。
我所钟爱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是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于1978年创作的。作为“文革”后出版的第一本科幻小说,书中许多“科学预言”在今天得以实现,怕是叶老当初也没想到小说中的“小灵通”、飘行车、家用机器人和人造太阳等新奇事物,早已从“未来城”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如此,科技馆不再和从前的博物馆雷同,而是孩子们学习新知、了解世界、迈向未来的阶梯。2008年夏天,中国兑现了“科技奥运”的承诺,从开幕式艺术再现华夏古今科技历程,到奥运赛场强大的科技装备、奥运村现代化的设施提供完美的人性化服务,这一切,无不用科技的方式讲述着中国今天的故事。
中国科协首任主席李四光先生也一定不会想到,中国有了一部专门为科普工作所立的法律。而曾经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恪尽学术自由之使命的思想,如今不仅实现,弘扬科学精神已成为时代的强音、人民的夙愿。老一辈科学泰斗对祖国科学发展的希冀正在梦想成真,科学技术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之举。
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的中华民族将把对科学的追求当成个人的精神追求、社会的文化追求。在这个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之基的国度,一定会以科技为引擎,书写经济发达、民主科学、文化辉煌、国富民强、天人和谐的美好未来。
科学是一种美的姿态,科学是一个崇高的境界,如果这个境界构筑的是花园,那么科技工作者就是沐浴阳光的园艺师。命运是眷顾我们的,让我们以这里为家,创造更多的梦想,让更多的梦想成真。
我想对“家”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one family, one 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