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协动态 | 关于唐山科协 | 科学普及 | 学会工作 | 宣传教育 | 工作综合 | 《唐山科普》
 范  围
 关键词
张玉江
心系“头顶库”
科技战线上的排头兵
殷启国:向创新要效益
琚行松:让科研为地方发展服务
陈杰:科技养殖不让须眉
汤建华:为科技事业发展当参谋
王志强:用责任延续幸福
执着的追求
默默勤耕耘,孜孜谱华章






当前位置:首页>>宣传教育>>科技人物风采
高铁事业的领跑者
添加时间:2010/11/26  作者:唐车公司科协供稿  来源:唐山科普在线  点击:5291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过去三年,唐车公司生产的CRH3动车组连创3个第一:2008年4月,国产首列时速350公里CRH3型“和谐号”动车组在公司下线;2008年6月,创造了时速394.3公里的世界已运营铁路最高速度;2009年12月,创造了两列重联时速394.2公里的“世界重联运行第一速”。

    2010年9月20日,新一代长大编组高速动车组又成功下线。这背后挥洒着的是一线操作员工的辛勤汗水,凝结着的是技术人员的智慧和艰辛,体现出的是管理团队的不舍昼夜。今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样一个群体——产品研发中心的博士团队,也许他们的工作并非我们所熟知,不是通常意义的“看得见、摸得着”,但他们却为动车组项目的成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产品研发中心,有些人的工作具有不可替代性,小黄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公司总工程师孙帮成口中的“小黄”就是产品研发中心共性技术部业务经理黄振晖。黄振晖是1996毕业于大连交通大学的工学硕士,当时是公司唯一一位工学硕士,在研发中心主要负责产品设计仿真计算工作。

    为了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他又在职攻读了北方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博士,是公司最早的博士生。2008年起,黄振晖被公司派驻到铁道部“226”办公室,从事“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与国家863计划有关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重大项目中,黄振晖负责共性基础及系统集成技术课题。该课题共有10多项大任务,分解为130多项小任务,内容涉及新一代高速列车基础理论研究、动车组设计、制造、调试和试验评估等诸多方面。从项目可行性报告、建议书,到课题申报书,再到任务书,黄振晖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均做的有声有色,获得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认可。在“226”办公室工作的日子里,黄振晖凭借专业上的优势,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他善于沟通和组织协调的能力也给周围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年4月份开始,黄振晖的工作重心由“226”办公室逐渐转向公司,负责具体实施公司“创新能力平台建设”项目。该项目是公司内部实施的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国家863计划课题的对接项目,对公司提升产品研发能力,搭建国际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业研发设计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时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快速提升公司的研发设计能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黄振晖这样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业务过硬、逻辑清晰,他与同事策划、编制了诸多项目实施方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在公司领导支持和指挥下,带领团队,着手建立起了协同仿真平台、虚拟现实平台和便携式试验平台,为公司搭建具有国际一流的轨道客车装备产品研发基地、形成可持续的、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提高高速动车组自主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贵国2009年4月份进入公司工作,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他已经从一个“门外汉”成为了一个“行家里手”。RAMS技术平台的建设不仅提高我们产品全寿命周期内系统、全特性分析和控制的能力,亦将大大加快公司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步伐。

    王贵国深感肩上的担子不轻,他知道完成如此专业技术要求高、涉及内容广泛的项目,仅靠一己之力是不行的。2009年下半年,王贵国对公司基础现状和轨道交通RAMS工程技术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生产一线、广州和北京售后服务站及相关科院所等地留下了他匆匆的脚步;同时,他组织行业内的专家对公司各单位进行“RAMS基本理论”和“轨道交通RAMS工程技术”等相关的导入式培训多次。除此之外,王贵国还深入学习轨道交通可靠性及RAMS相关工程技术,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技能,开展相关工作,努力把工程技术与公司实际业务相结合。“不论什么时候,他总能积极主动地工作”,“贵国做事,基本上不用领导操心和督促”,这是王贵国周围的同事和领导对他的评价。

    经过半年多的调研和分析,王贵国基于公司的战略指标,开始了RAMS技术平台的建设。如今,RAMS技术平台包含RAMS技术及管理等相关内容在内的9 个子项均取得阶段性成功,RAMS信息系统将在年底试运行,相关管理和技术规范已完成初稿,正在逐步的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RAMS技术平台及体系建设的成功将提高公司对全寿命周期内产品可靠性水平的分析和控制能力,全面提升公司国际国内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走进李明高的办公室,他的办公桌显得格外干净。李明高,2007年1月入厂,在7位博士中已属“老人”了。如今,他已经是产品研发中心共性技术部业务经理。曾获得2009年唐山市科技创新成果奖。

    2008年底,李明高被委任负责新一代长大编组动车组和CIT400检测车的空气动力学外形优化设计工作。“这是我进入公司以来做的最有成就感的工作,也是压力最大的工作”,李明高说。焊接专业毕业的他当时对空气动力学一无所知,只有硬着头皮开始了边学习边设计的日子。为了满足新一代动车组速度提升至每小时380公里的需求,除适当增加牵引外,空气阻力还需减小12%左右(目标值)。李明高和他的团队在清华大学、北京交大等高校查阅了上千篇相关论文资料,跑遍各地相关单位进行学术探讨和交流,终于有了工作思路。他们首先将整车划分为上亿网格单元进行仿真计算,了解原型车的阻力来源和分布情况,采用的技术和网格数量在国内铁路行业属首创,在世界上也属于领先地位。仿真计算一种工况所需最长时间需要计算机连续工作半个月,最短的也要3天,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那段时间李明高经常忙到凌晨2、3点钟。最终他拿出了30多种改进方案,在原有基础上改进了车辆间连接结构,转向架区域结构等,通过计算,综合减阻效果能达到14%左右,直到此时,李明高悬了大半年的心才稍稍放下了些。通过风洞试验和实车在线惰行阻力试验验证,新车型气动阻力降低了8~12%,基本满足当初的设计要求。

    当问起李明高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他在如此大的压力下一步步走向成功时,他说:“当时并没有想太多,就是想着领导交办的任务一定要完成。”这或许正符合了李明高的做事信条:要么就不做,要干就要做好。

    谈到产品研发中心的博士团队,中心党总支书记高文华不无感叹:“正是有了这些高端研发人才的加盟,公司在向国际一流创新型企业迈进的道路上才能越走越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的李国爱2007年进厂。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为了工作,将婚事一拖再拖,最近才刚刚结婚。工作以来,他主持参与了“863”计划项目《400km/h高速检测列车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子课题,《高速列车噪声控制研究》、《高速动车组车下部件悬吊技术研究》等多项国家和公司级项目。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李国爱对高速列车的模态匹配性问题和系统舒适性评估等问题有了较深入的研究。经过多次的实物试验,不断修改,他主持编写了《铁路客车隔声降噪设计规范》等多个设计指导规范,为公司新产品的开发设计提供了原始依据和技术支持。

    在第二单设计中,为了获得第一手详实数据,李国爱组织并参加了多次CRH3动车组噪声线路测试以及部件隔声性能测试。根据对京津和武广两条不同线路上共计5次的测量结果,李国爱同高校一起针对车体不同区域制定了十多套降低噪音的方案,通过仿真分析后,将其中最优方案确定为新一代动车组车内降噪方案,保证了新一代动车组在提高速度后的低噪声特性。李国爱常说,作为一名设计工作者,要力求完美,把最好的作品呈现给用户。

    人才资源是公司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人才管理制度,为人才建设提供保障是公司人才工作的重点。“使各类人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人才育得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达到人尽其才的目标”是公司人才工作的主线。2009年底进入公司的产品研发中心共性基础部安全室动力学组的刘正山博士就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

    刚入职不久,刘正山就被领导委派进行动力学仿真平台的建设,这让他从心底里感觉到了公司的信任,并让他在今后的工作中充满了激情。一年多的时间里,刘正山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包括前期调研、与供应商沟通、方案确定、软件采购、安装与调试等工作,刘正山均参与其中,这不仅让他学以致用,更让他快速的成长起来。通过近一年的建设,刘正山所在的动力学组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动力学仿真分析平台,目前已能够对部分车辆进行动力学性能分析,从而为实现列车动力学性能分析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今年8月份,由于武广线运行动车组频频出现横向振动加速度报警故障,刘正山被派往广州售后服务基地参加相关动力学实验。实验过程中,刘正山始终坚持现场问题大于一切的原则,一直全程跟踪。他说,到了现场更容易了解问题,公司的这种做法不仅符合研发人员快速掌握先进设计技术的需求,也使他感受到了公司大胆启用年轻人的机制与决心,更加激励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勤奋努力,为公司的蓬勃发展尽一份力量。

    李明和李志永都是产品研发中心今年刚刚接收的的博士。

    虽然是今年6月份入厂,但“惜时如金”、喜欢干实事的李明却在短短的4个月内做了很多“大事”。李明进厂后主要负责高速列车流固耦合数值计算及实验工作。当动车组时速超过300公里时,空气阻力成为最大阻力源。为受电弓安装导流罩是减小风阻的途径之一。

    但如何安装导流罩才能最有效的减小风阻呢?李明和同事一起努力,经过2周的数值计算分析,最终将导流罩加装高度增加50mm,有效解决了受电弓及导流罩的风阻问题。此外,李明还承担着为风缸吊带及设备舱支架动应力测试试验,为其提供气动载荷边界条件和高速列车隧道运行工况的边界条件等研究工作。李明说,有时候给家里打电话都因为会因为自己是第一代高铁工人中的一员感到自豪,能赶上这么好的机会不易,一定要踏实做事,实现自己与公司的双赢。

    性格开朗,能在很快的时间内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同周围同事打成一片,这是李志永的同事对他的评价。   

    李志永是2010年8月才进厂的一名新员工。主要负责结构与焊接部件的强度分析与疲劳寿命计算等方面的工作。由于并非车辆专业毕业,李志永入厂后就抓紧一切时间恶补高速动车组的基础知识,同时积极配合其他同事完成一些设计、计算等任务。两个多月的时间使他对高铁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最大的感触就是工作紧、任务重、挑战多、机会多。在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李志永也深深地感觉到了自己肩上承载的重担,他表示将以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辛勤的劳动,为实现唐车建设国际一流创新型企业的目标做出贡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