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中国科技馆新馆奠基[组图]
英特尔发布新品奔腾D P4将光荣退休
欺骗眼睛的“诡计”:“会动”的幻觉图片
神舟六号开始总装 今年9至10月发射
动物眼睛看到的世界什么样?
“神舟六号”航天员生存环境揭密
震撼世界的十大科学实验
日本展出全球最小人形机器人
共同关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北京市科委积极探索软件领域自主创新的新机制(1)
当前位置:首页>>今日视点>>今日视点>>阅读文章
做美味的科学甜点
添加时间:2011/4/29  作者:史军  来源:科学松鼠会  点击:2371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特别提示:本文提到的科普文章就是指与大众分享科学知识的文章,也是大家约定俗称的。至于“科普”和“科学传播”那个词更准确,本文不做讨论。

  文/史军(作者为植物学博士,《牛顿科学世界》副主编)

  算起来,我写的第一篇的科普文章应该是《科学世界》2008年1月号上的《兰花的智慧》(后来被收进了松鼠会的第一本小书)。3年过去了,在各类报刊上发表过的东西已经有百余篇,也从一个自由撰稿人变成一本科普刊物的副主编。蓦然发现,本来纯粹因兴趣而生的行为碰上了硬邦邦的实际问题——“我写的东西是给谁看的,又是谁喜欢看我写的东西,怎样让普通人爱看这样的文字?”后来,与圈子里的朋友的闲聊,才发现这些并不是我一个人的疑问,而是在中国做科普工作所必须跨越的台阶。

  从自娱自乐开始

  我觉得自己属于那种有点理想主义的人,当年放弃了学医的机会,选择了最感兴趣的生物学;又放弃了实用得多的微生物学,最终选择了与花草为伴,并且还选择了植物学中的最偏门的传粉生物学(偏到什么程度?国内以此为题的研究组可以用一只手的指头数出来)。读研时,每天的工作就是用有限的观察数据,作出合理的推测,然后编写出一个关于花朵和传粉昆虫进化的故事。现在看来,这个过程很能锻炼讲故事的能力,倒是为以后写科普文章打下了基础。

  写论文的过程枯燥而漫长,漫长到我都不记得了。反正在文章发表之后,我整理了一下,过程稿竟然有40多篇之多。每次改稿,少则一周,多则一月,那种心理上的煎熬就像将期待无罪判决的人一次次被提上法庭,并不宣判,然后又把你送回看守所。

  如此枯燥的生活总要找点亮点来。导师总是说,写篇科普文章比写论文要难得多。每每碰见编辑向他约稿,也是能推就推(后来,当了编辑的我在约稿时也屡屡碰到这样的情况)。于是就萌生了挑战一下这个“高难度”工作的想法。

  最初的文章内容也仅仅局限在“传粉”和花朵的这个小圈子里,老本行还是最容易料理的。最初的想法和做法都很简单,就是把写在论文里的术语用大家能看得懂的词汇改写一下,谁知这种改写也莫名地渗透到了论文之中,甚至传染给了师弟师妹,屡次惹怒坚持正统论文写作的老板。

  当我的那些被导师批判的文字变成铅字的时候,并且收到第一封读者来信的时候,总算找到了了小小的成就感,还有一种仿佛青春期叛逆的快感。当然,在清贫的学生时代,稿费也是极具诱惑力的。自此,科学写作对我来说,成了一个即好玩又实用的消遣方式。

  梦想中时尚科普

  现实是残酷的,五年的研究生生涯很快就过去了,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准时来我面前报道了。这时却发现,曾经梦想做一辈子研究工作的我,却找不到一个容身的“坑”,全都被占满了。屡屡碰壁之后,发现做科普还算是自己的特殊的技能。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最初的几篇文章,意外地闯进了科普媒体的圈子。

  最初,对科普的认识仅仅停留在NG和《中国国家地理》的文章,以及BBC和Discovery的纪录片上。梦想着能做一本能被所有人都喜爱的科学杂志。也曾揣着极高的热情,从不同教育阶段的同学中搜集科学问题。可惜,每次都应者寥寥——“那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这是我听到的最多的评语。即使是在研究生同学的聚会上,大家也很少提及科学问题,谈得多的是“在哪能买到合适的房子”,“哪里的幼儿园更好”。谁让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我们需要吃饭、需要住房、需要抚育后代,只有这些问题都被解决我们才能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即使那些幸运地留在科研岗位上的兄弟姐妹也基本上将其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了,这帮家伙讨论最多的“科学问题”就是“怎么才能提高申请到课题的几率”。

  孤寂袭来的时候,我碰见了松鼠会。

  志同道合的小圈子

  科普职业道路上的一件幸事是就是进入了松鼠会,这并非广告词。

  第一次参加松鼠会活动,就赶上了著名的“烤鱼房间中毒事件”。还好我的血红蛋白含量高,没有影响到我对那顿饭的记忆。也就是在那个饭桌上,我有了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原来有人喜欢纯粹的科学问题,在这里没有关于车子、房子、票子的讨论,有的只是对科学现象的刨根问底:心理学是不是伪科学,怎么往大鼠脑袋里插电极,大棚里的黄瓜是不是“没有性生活”就结果了……酒酣耳热间,处处是科学问题碰撞激起的火花。谁也没有注意房间的排风扇没转,让一氧化碳钻了空子。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看到了那么一小群人为了科学的理想在忙碌,在奔波着。隐隐感觉到,最初选择拈花惹草专业的那股冲动又在身体里激荡。我选择了加入,正如当初的选择那样。

  最初的松鼠会远没有今天风光,为央视节目做策划方案,维持正常的活动所需。那时,我还得打着为杂志工作的旗号遛出去约专家,谈方案,虽然有些忐忑,但是那种心理上的满足感是难以言表的。在此,我必须感谢同事的宽容和理解,实际上,每次跟唐云江主编探讨科学问题也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再后来,松鼠会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还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了大型活动——科学嘉年华。连看片会的场地都从小酒吧搬进了中国科技馆。惟独不变的是这群年轻人对科学的痴迷态度。我仿佛又找到了当初读研时的激情,不同的是身份从“制造故事”的科研人员,变成了“讲故事”的科普编辑。

  一切归于现实

  不过,松鼠会不会解决所有的问题。作为一个真正拿科普当职业的人来说,要面临的是经营和生计的问题,兴趣在这时就变成了美丽的沙雕,在生活潮水的冲击下是那样得不堪一击。真正对科学感兴趣的人有多少?能静下心来读科学文章的人又有多少?

  “科学从来就是一个贵族的游戏”,这仿佛是一个套在科学家头上的魔咒。文学家可以像曹雪芹那样清贫,艺术家可以像梵高那样潦倒。但是科学家必须像达尔文那般富足,殷实的家境给了他环球旅行的机会,才找到了进化论的线索;还有,如果牛顿是饥一顿饱一顿的人,大概他会考虑的是树上的苹果好吃不好吃,而不是为什么掉在了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去了。有些不客气地说,几乎所有大科学家都是吃饱撑的没事干的闲人,他们才有时间有精力去思考科学问题,也有财力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和推测。也许你可以列举出出不少贫寒学子终成大家的例子,仔细看看就会发现他们大多从事的是技术的开发,远非抽象的科学理论的研究,最出名的要属爱迪生,他是一位很出色得发明家,但是也没能发现一条足以改变科学史的定理。若真有人在揭不开锅盖的情况下,天天考虑我要是跑得跟太阳光一样快会发生什么,那恐怕要被塞进精神病院了。

  不能直接玩科学,不代表我们不能欣赏科学。就像童年时围观“魂斗罗”,就像大学时津津有味地看舍友玩“仙剑”和“生化危机”。科学虽然没有让公众参与其中的萝卜坑,但是有充足的围观的座席,那么怎样才能在没有“凤姐”,没有“小月月”,没有“XX门”的情况下聚拢人气呢?

  让人稍感欣慰的是,松鼠会的群博、果壳时间,还有后来的果壳网,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知识的消费市场。在“让科学流行起来”的口号下,我们一直在寻求科学与大众的对接点。

  做好每一道甜点

  要吸引科学围观者,只是把科学的果壳剥开还远远不够。一般来说,这只适合喜欢“原味”的铁杆科学迷,想要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就需要把果仁做成甜点。

  目前,多数人主动了解的科学问题恐怕只是跟健康生活相关的——牛奶事件、转基因水稻事件、千年极寒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现阶段,普通公众对科学的首要需求仍然是实用信息。不过,这样的需求也是时断时续。这些话题算得上是一类散发着特殊香味的诱人果仁吧。

  至于“花为什么是红的”,“叶子为什么是绿的”,“地球为什么是圆”之类的问题,吸引力就小多了,因为短期内看不到这些问题有什么应用价值。虽然它们能科学家的兴奋不已的娱乐活动,但是对一般人来说,断然没有“明星八卦”、“奇幻穿越”来得爽快。

  如果想与更多的人分享科学的快乐,就需要把果仁做成布丁,或者至少搞和巧可力包在果仁上。如果说松鼠会群博上的文章是耐嚼的杏仁的话,那么果壳网上的就是温润的杏仁豆腐了。

  实际上,即使不是科学迷,偶尔读两篇这样的“科学豆腐块”,也不失为换换口味的好东西。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怪异的现象,一边是科普杂志经营艰难(销量有限,也不受广告商亲睐),另一边则是在不同报纸杂志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科学版,形式大好,甚至是很多时尚杂志都有专门的科学专栏。不过,这些恰恰表明了现阶段科普文章尴尬的真实位置。

  我时常在想,只有绝大数读者从生计的困绕中解脱出来,才有可能自发地去欣赏科学的美丽。恐怕要到那时,科普文章的角色才会由“甜点”变为“大餐”吧。希望这一天不要让我们等的太久。

  写出性感的科学文章

  什么是一篇有吸引力的科普文章?我觉得不在于语言有多华丽,不在于文章有多长,数据有多庞杂。这几年当编辑,接到了不少投稿,上来就是“这个问题何其重要……”,接下来还是“这个研究非常有意义……”,大段大段地抒发感慨,读起来就像白开水。

  作为编辑,当我看到一篇文章时,希望第一个印象有足够的概念点或者信息点。就像白皙的皮肤,匀称的身材之于美女一般。这个要素具备了,才能让文章性感丰满起来,否则通篇个人看法和情感抒发的文章就像骨瘦如柴的怨妇,谁敢去碰。

  有了知识点,只是得到了一个美人胚子。要让你制造的这个美人足够吸引人,那就得要有点特色了,有双多情的眼睛,亦或者是性感的嘴唇都有不一样的效果。对科普文章而言,与实事热点相结合就是这样的。这样就使一篇文章有了勾起读者阅读欲望的资本。

  最后,还需要给文章来件性感华丽的服装。如果只是简单堆砌起来,就像黄蓉扮成了小叫花,那就很难勾起人的阅读欲望了。如果是加个蕾丝短裙,打扮打扮,那就会让人流口水了。而文章的衣服就是一个作为外壳的鲜活故事,这又是常常被忽略的因素。

  就文章的整体而言,最好要有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如果这些都做到了,那无疑是篇优秀的科普文章。

  当然,“两点加一线”只是一个粗略的路线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只要能做到通俗流畅,层次清晰,稍具个性的语言也会为整篇文章增色不少的。

相关文章
[ 今日视点 ] “立夏”和“入夏”是一回事吗? (2017/5/8)
[ 今日视点 ] 喝醋能软化血管?别闹了! (2017/5/3)
[ 今日视点 ] 细菌竟能捍卫你的美食? (2017/5/2)
[ 今日视点 ] 今日谷雨,这些健康知识,你知道多少? (2017/4/20)
[ 今日视点 ] 虚拟现实:离大众还有点远 (2017/4/13)
[ 今日视点 ] 食物搭配真的有禁忌吗? (2017/3/10)
[ 今日视点 ] 吃粗粮,有讲究 (2017/2/15)
[ 今日视点 ] 我们的手机号码为什么是11位? (2017/2/14)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