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中国科技馆新馆奠基[组图]
英特尔发布新品奔腾D P4将光荣退休
欺骗眼睛的“诡计”:“会动”的幻觉图片
神舟六号开始总装 今年9至10月发射
动物眼睛看到的世界什么样?
“神舟六号”航天员生存环境揭密
震撼世界的十大科学实验
共同关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日本展出全球最小人形机器人
北京市科委积极探索软件领域自主创新的新机制(1)
当前位置:首页>>今日视点>>今日视点>>阅读文章
“反营养物质”的真正含义
添加时间:2011/5/25  作者:云无心  来源:科学松鼠会  点击:2370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一些媒体的健康栏目号召“小心反营养物质损害健康”。声称“反营养物质是人们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故意添加进去的化学物质。它们阻止人体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加速营养素的排泄流失,长期摄入反营养物质会增加发生慢性病的危害,缩短人类寿命。常见的反营养物质有反式脂肪、磷酸和磷酸盐、铝、合成色素、亚硝酸盐五种。”

  实际上,所列出的“常见的五种反营养物质”,并不符合“它们阻止人体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加速营养素的排泄流失”的定义。在过多摄入的情况下,它们确实可能危害健康。但是,在正常的使用范围内,它们对健康的影响小到完全可以忽略。所谓“增加发生慢性病的危害,缩短人类寿命”,纯属耸人听闻。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几种成分。

  反式脂肪和铝的确不是人体需要的成分,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它们有任何健康价值。此外,过多摄入反式脂肪,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过多的铝,可能具有神经毒性。不过,它们被人们一致反对,并不是因为危害巨大,而是没有任何价值,按照“风险-利益”权衡的原则自然就是不被接受了了。实际上,少量食用反式脂肪,对健康的危害可以忽略——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每天不超过2克的反式脂肪还是可以接受的。

  磷酸和磷酸盐则不同,它们的情况很象食盐。首先,磷是人体必需的成分。它和钙一起,组成骨头的主要成分。磷脂对于细胞功能的实现不可或缺,许多酶、激素和细胞信号传递也都需要磷的参与。此外,它还对于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起到调节缓冲的作用。人体每天需要的磷跟钙差不多,大概在一克左右。一般人都可以从食物中获得足够的量,所以也就没有“补磷”之说。过多的磷的确会导致钙的流失,不过在钙的摄入量正常的情况下,这里“过多的磷”是指三四克以上。通常添加到食品中作为助剂的磷酸或者磷酸盐并不多,相对于这个三四克的“安全限”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对于人体是否摄入“过多的磷”,影响其实并不大。

  合成色素则是介于以上这两种情况之间。它们没有营养上的价值,但是通过了科学检验、经过审批可以用于食品的合成色素并不会危害健康。美国统计过合成色素的使用量,即使一个人每年吃下去的合成色素达到美国社会平均摄入量的10倍,与在任何方面使人体出现异常的最低剂量也还是有相当的距离。

  亚硝酸盐则是有效的防腐剂。过量摄入确实会使人中毒,但是在正常使用的条件下为人们带来的好处远远超过可能的风险。

  “反营养物质”的英文是“antinutrient”。它的定义正是“阻止人体吸收和利用某些营养素的食物成分”。通常学术界说“反营养物质”,一般是食物中的天然成分。常见的有豆类中的蛋白酶抑制剂、茶中的单宁、菠菜中的草酸以及植物中普遍存在的植酸等等。在中文里,有人把“antinutrient”翻译成“抗营养物质”,然后用“反营养物质”来称呼食品添加剂。然后根据“天然的就是好的,人工的就有害”的信条,得出“抗营养物质对健康没有影响”“反营养物质偷走你的健康”这样的口号。

  如果从影响其他营养成分吸收的角度来说,所谓的“抗营养物质”的影响比“反营养物质”要大得多。比如蛋白酶抑制剂会抑制人体内蛋白酶的作用,从而影响蛋白质的消化。所以我们需要对豆制品充分加热,使蛋白酶抑制剂失去活性。单宁会与蛋白质结合,生成不被胃肠消化的沉淀物,吃生柿子的同时吃高蛋白食物,容易导致腹痛就是这个原因。而草酸、植酸都能与钙结合,影响钙的吸收。对于肾脏功能有障碍的人来说,草酸不能被有效地代谢掉,就可能在肾脏中与钙反应,导致肾结石。

  不过,近年来有一些研究发现,“抗营养物质”也不是一无是处。某些种类,比如单宁、蛋白酶抑制剂,在某些研究中甚至显示了一定的“保健作用”。不过,不管这些保健作用是真是假,都改变不了它们“影响其他营养成分吸收”的性质。一般而言,也还是饮食中的不利因素。

  纯天然的野生植物中含有的“抗营养物质”很多,这本身是植物的一种防御机制。驯化“家养”蔬菜和粮食作物就要低得多。要进一步去除这些“抗营养物质”,最有效的方式,一是对症下药的食品加工手段,二是基因操作技术。

相关文章
[ 今日视点 ] “立夏”和“入夏”是一回事吗? (2017/5/8)
[ 今日视点 ] 喝醋能软化血管?别闹了! (2017/5/3)
[ 今日视点 ] 细菌竟能捍卫你的美食? (2017/5/2)
[ 今日视点 ] 今日谷雨,这些健康知识,你知道多少? (2017/4/20)
[ 今日视点 ] 虚拟现实:离大众还有点远 (2017/4/13)
[ 今日视点 ] 食物搭配真的有禁忌吗? (2017/3/10)
[ 今日视点 ] 吃粗粮,有讲究 (2017/2/15)
[ 今日视点 ] 我们的手机号码为什么是11位? (2017/2/14)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