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冬季如何防止土豆发芽变绿
除甲醛产品管用吗?听听专家的建议
冬虫夏草究竟怎么吃:直接服用会危害生命
说一说梨子的营养
白炽灯耗电多仍热销多掏6倍电费
夏季防米生虫妙招
对付毛衣缩水有窍门
吃维生素C饮食禁忌
疲劳的十大信号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当前位置:首页>>生活顾问>>生活小常识>>阅读文章
科普:“减氮”也重要
添加时间:2011/6/7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1179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氮是一种较稳定的元素,通常对气候和环境并不产生危害,空气成分中就有78%的氮气。但是氮一旦被活化,它的存在方式就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并会对气候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活性氮,极大地影响了全球氮循环,并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

  大气活性氮主要包括氮氧化物和氨。前者主要来自燃烧过程,重要的排放源包括火电厂、工业炉窑和机动车等。后者主要来自农业,重要的排放源包括过量施肥、化肥生产和牲畜养殖等。

  氮氧化物本身是对人体健康有危害作用的气体,在空气中浓度过量会对呼吸系统造成伤害。氮氧化物还会通过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生成细颗粒物和臭氧等其他具有更强危害性的大气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它会在大气中转化为硝酸,与二氧化硫转化而成的硫酸一道形成酸雨。酸雨会腐蚀材料和破坏文物,并伤害植物的叶和花,导致农作物的减产和森林的破坏。长期的酸雨污染还会导致土壤和水体的酸化,甚至造成大面积森林衰亡和鱼类灭绝。

  氮污染物氨本身的危害性较低。但是,经过大气转化后,氨最终还是会沉降到土壤和水体中,加剧其酸化。

  除了对酸化的“贡献”外,沉降到土壤和水体中的氮还会产生富营养化作用。众所周知,氮是一种营养物质,植物可以利用氮来合成生长所需的物质,这是有利的一面。但是,当氮的沉降超过植物可以利用的量时,便会产生所谓的土壤氮饱和。在这种情况下,过量的氮会从土壤流失到水体,一方面污染了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另一方面还会加剧其他营养元素的流失和营养失衡。在氮饱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反而受到限制,造成森林和草原的缩减,甚至发生物种的改变,即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大气氮污染导致的气候效应。因为沉降到土壤中的氮会发生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比如高温高湿、酸性土壤和较高的氮沉降等,会产生较高的氧化亚氮排放。氧化亚氮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虽然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只有二氧化碳的1/8左右,但其单位效应却是二氧化碳的250倍。总之,大气氮污染有着多方面严重影响。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氮污染、主要是大气氮污染给欧盟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万亿元。

  控制氮氧化物排放的措施,主要是对工业烟气和机动车尾气进行脱硝处理,同时增加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源的利用,减少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消耗。控制氨排放的主要途径是合理施肥,通过转变施肥方式减少化肥的挥发和流失,同时,在不降低农作物产量的前提下减少化肥的用量。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转变生活方式,同样可以起到降低氮排放的效果。全社会倡导低碳生活,将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人类改变自身的食物结构,则可以降低氨的排放,例如减少肉类消费,从植物中补充所需的蛋白,对降低氨排放十分有益。

相关文章
[ 低碳生活 ] 这些低碳节能小细节,你关注过吗? 正在改变着日常生活 (2016/6/6)
[ 低碳生活 ] 10句话告诉你如何给手机省电 (2015/4/2)
[ 低碳生活 ] 低碳稻作是低碳农业的重中之重 (2014/10/22)
[ 低碳生活 ] 你知道什么叫碳源和碳汇吗? (2014/5/12)
[ 低碳生活 ] 低碳生活,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和受益 (2014/3/29)
[ 低碳生活 ] 节能减排就在身边 (2013/8/15)
[ 低碳生活 ] 厨余变肥料:一位退休老人的环保实践 (2013/6/27)
[ 低碳生活 ] 5招让你节电省油 (2013/6/27)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