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认为,现在的孩子有一种通病——就是“懒”。有的孩子五六岁了不会自己穿衣服,上小学了不会收拾书包,上中学了不会洗自己的内衣……孩子的事全由大人代劳,更不要说做家务了。
在谈到“病因”时,有人怪独生子女天性如此。但教育专家表示,孩子天生并不懒。孩子懒惰习气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的认识误区造成的。
天津社会科学院专家前不久与天津市少工委等单位合作对天津市城乡1666名3年级至8年级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愿意和大人一起干家务”的学生高达93%,“愿意学做家务活儿”的高达92.7%。
参与此次调查的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常务理事关颖表示,当孩子刚刚学会说话、走路,逐渐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参与意识也增强了。见大人扫地,他会抢走你的笤帚,非要自己扫;见大人洗碗,他会卷起袖子,学着你的样子动手干;见爸爸修自行车,孩子也会拿着工具敲敲打打。他们把和大人一起干活儿看得像做游戏、玩玩具一样有趣。如果在这时家长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并对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告诉他笤帚怎么拿,碗怎样洗,孩子会很高兴的,而且会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习惯,又可以在将来通过孩子承担家务而减轻自己的负担。
关颖分析认为,现实生活中,导致孩子懒惰习气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在家庭启蒙教育认识上的3个误区造成的。
误区之一:孩子太小,与劳动无关。在幼儿园,老师教孩子自己洗手,跟老师一起把小椅子摆好,把玩具刷洗干净;回到家里,孩子跟在大人身后,也想做点事。父母却说:“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别给我帮倒忙,不用你插手!”不少父母总是觉得“劳动”离自己的孩子太远,无意之中挫伤了孩子的劳动兴趣。
误区之二:帮孩子做事是家长的“本分”。对上了学的孩子,父母们总有这样的教导:“只要你好好学习,要什么都给你,家里的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孩子被排除在家务劳动之外,就连自理性劳动也由家长来承担。甚至在学习上,给孩子准备学习用品、收拾书包,为孩子检查作业、出测验题,替孩子查字典、解难题……这种“全方位服务”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了巨大的依赖,勤劳、自理无从谈起。
误区之三:现在生活富裕了,没有必要让孩子劳动。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每周的值日成为他最头疼的事情。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用钱雇同学帮自己干,干一次给两元钱。当老师发现并批评他时,他却振振有词:“我们家的活儿都是保姆干,我爸说了,咱家有钱,这些活儿用不着自己干!”事实上,花钱可以雇人干活,却剥夺了孩子的劳动体验,买不来孩子的劳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