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中国科技馆新馆奠基[组图]
英特尔发布新品奔腾D P4将光荣退休
欺骗眼睛的“诡计”:“会动”的幻觉图片
神舟六号开始总装 今年9至10月发射
动物眼睛看到的世界什么样?
“神舟六号”航天员生存环境揭密
震撼世界的十大科学实验
日本展出全球最小人形机器人
共同关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北京市科委积极探索软件领域自主创新的新机制(1)
当前位置:首页>>今日视点>>今日视点>>阅读文章
两会连线:科普何时能闯过三关?
添加时间:2005/3/24  点击:3277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科普图书鱼龙混杂、科技场馆偷梁换柱、媒体缺少科学知识,成为政协大会上委员们关注的影响我国科普发展的“三大”问题。

  科普图书鱼龙混杂

  近几年来,不少出版社争相引进国外科普作品,不免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国外一些打着科学幌子的伪科学著作也混了进来。一类是与进化论唱反调的“神创论”书籍,代表作有《审判达尔文》、《达尔文的黑匣子》、《被禁止的考古学》、《上帝的指纹》、《进化论的危机》、《挑战上帝》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书中充斥着似是而非的理论、术语和数据,宣扬的却是“神创论”的观点。另一类是宣扬所谓“神秘现象”、“古代文明”的作品。这类伪科学大大方方登堂入室,不仅摆上正规大书店的货架,而且与科普书放在一处销售。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海飞委员:

  国外伪科学著作总是打着“人文关怀”的招牌,利用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探求、对科学负面影响的疑惧等心理,因此很具欺骗性。一些缺乏判断力、唯物主义观念薄弱的读者,在读了这类伪科学出版物后很容易受其影响。

  我们的出版单位绝不能因追求经济利益而把糟粕当宝贝推销给读者,有关部门也绝不能在“科学”这张通行证面前放松警惕,让伪科学作品蒙混过关。今后在引进一部科普著作之前,应当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审核,并调查清楚它在国外科普界的真实地位,实事求是地决定是否引进,是采取褒扬还是批判的态度。书店应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科普作品和科幻作品要分架销售,避免读者、特别是少年儿童误把科幻作科普。

  2002年9月,谈家桢等12位两院院士从繁忙的科研工作中抽出身来,专门为青少年写了一套名叫《解读生命科学》的科普丛书。这套丛书详尽地介绍了各种生命现象背后的故事,如“为什么我们的眼鼻不会长错地方”、“三拳打死镇关西,致命一拳打在哪儿”、“现在的猿能变人吗”等许多妙趣横生的问题。这套科普丛书一经问世,就受到孩子的欢迎。海飞委员盛赞了大院士写科普小人书的做法,认为这一方式应该坚持下去。

  科技场馆改成服装市场

  当前不少科技场馆处境不妙,一些被挪作他用,已经名不符实。某地一家科技馆的牌子很大,但却被淹没在服装展销会、美食城等一片广告之中。这家科技馆的大部分场所都被出租改做商业贸易用途,而真正的科技展品却被挤在角落处很小的房间里。此类现象在全国相当普遍。

  中国科技馆馆长王渝生委员:

  科技馆改为它用有多种原因:一是科技馆有“公益性”这一特殊属性,靠门票收入是有限的,需要国家扶持。当“皇粮”不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科技馆馆长不得不考虑经济效益,把场馆一部分出租给商业企业,由着人家搞展销、开饭店;二是有些地方就是借建科技场馆搭车,搞所谓科技会堂之类,实际上就是开饭店、办宾馆、搞展销。

  我国的科学普及法明确规定,科技场馆要对公众进行科学普及工作,要保证经费,不能挪为他用。各级政府应该向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科普工作,在人力财力上增加投入,保证当地科技场馆的正常运转;对挪为他用的要限期整改、尽快改正,保证科技场馆名符其实。

  媒体科普知识不及格

  部分媒体多年来总是热衷炒作“神秘失踪与时空隧道”“与外星人接触”“月亮上的外星人”“水晶头骨”等伪科学的无稽消息。虽然一茬茬的“大师”“奇迹”“神秘现象”来了又去了,地球终究没有灭亡,永动机还是没造出来,“水变油”并没使人类进入新能源时代,但媒体仍对这类消息乐此不疲。在科普考试面前,有的媒体什么总不及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委员:

  媒体有时成为伪科学和反科学的传声筒,至少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在当前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记者有意无意地倾向于采用能吸引眼球的“重大成就”、子虚乌有的“神秘现象”、耸人听闻的“科技危险”等类消息。其实,严肃的科学研究难得与惊人事物有缘。

  第二个原因是媒体记者普遍科技知识不足,没有基本的判断能力。科技新闻难写、难编、难读。一些记者对“基因组测序”“纳米技术”“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词汇翻来覆去地炒作,但从其文章的内容看,他们对这些新兴技术其实并不了解。

  据统计,我国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媒体,其中82%的人通过收看电视、52%通过阅读报刊获取科技信息。提高媒体的科学素养不容忽视。

相关文章
[ 今日视点 ] “立夏”和“入夏”是一回事吗? (2017/5/8)
[ 今日视点 ] 喝醋能软化血管?别闹了! (2017/5/3)
[ 今日视点 ] 细菌竟能捍卫你的美食? (2017/5/2)
[ 今日视点 ] 今日谷雨,这些健康知识,你知道多少? (2017/4/20)
[ 今日视点 ] 虚拟现实:离大众还有点远 (2017/4/13)
[ 今日视点 ] 食物搭配真的有禁忌吗? (2017/3/10)
[ 今日视点 ] 吃粗粮,有讲究 (2017/2/15)
[ 今日视点 ] 我们的手机号码为什么是11位? (2017/2/14)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