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念,到研发,再到创业,在创新的整个链条中,每个环节都会面临夭折的风险。在从技术到产品的过程中,如何才能让创新进行到底,而不是昙花一现?
“一项创新存活能力如何,与该创新是否‘先进’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与该创新及周围一系列环节构成的生态环境,有莫大的关系。” 在近日于北京举行的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上,中科院计算所兼职博士生导师、上海证券交易所总工程师白硕表示。
在他看来,科研人员如何对自身进行定位,是做懂技术的商人还是懂商业的技术人员,这一点对成果转化能否成功至关重要。
商业模式创新决定存活能力
近年来,谷歌和Twitter发展迅猛,已成为当之无愧的领袖企业。但是,它们立足的根本却不是先进的技术,而是创新的商业模式:一个将关键词变为商品,另一个则发展社交网络中的快速通信。
白硕告诉记者,在2000年以前,他们也曾向一家当时很火的门户网站推荐搜索引擎技术。当时那个网站负责人的回答是:“我们不要,我们要把搜索藏在后面作为一种服务。”当时绝大多数人都认可门户网站的做法。然而,随着谷歌和百度的崛起,这家门户网站却衰亡了,因为这时它的商业模式已经无法让它存活。
“商业模式创新决定存活能力,如果商业模式错了,技术无力回天。”白硕说。
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通常会有的一些错误心态是:迷信技术权威,以技术含量论贡献或以技术贡献求话语权,不甘心被市场引领等等。
“实际上,技术引领市场更多时候是一个神话。乔布斯和王选是懂技术的商人,而不是懂商业的技术人员。”
在白硕看来,在成果转化这条路上,科研人员把自己定位为懂技术的商人,还是懂商业的技术人员,最终导致的差别会非常大。
技术创新应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保障
“技术创新跟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关系复杂,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技术创新应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保障。”白硕说。
技术创新者可以凭借自身的技术能力形成先发优势和壁垒优势,增加成功的机会。同时,还可以抢先一步网罗所需要的人才。
不过,其前提是要尊重所在领域的创新机制。
以信息技术发展为例。一些信息技术创新多年长盛不衰,而另一些则昙花一现,其根源何在?
“信息技术领域由于兼容性、互操作性和信息遗产重用性等需求带来的赢家通吃机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IT创新的生存和发展。”白硕说。
在这方面,英特尔最终挫败AMD、微软战胜网景等都是可以借鉴的案例。问题是,在赢家通吃的情况下,又如何后来者居上呢?
“关键是如何绕开一个已经成气候的生态圈。”白硕告诉记者。例如,苹果公司利用iPad出奇制胜,突破了操作系统的限制;奇虎360公司则依靠360软件和免费模式搅局杀毒软件市场;谷歌和Twitter更是借助搜索引擎和微博的形式异军突起。
此外,技术创新者还需明白的一点是,技术创新需要非技术因素的支撑,例如国家政策的扶持、管理专家的介入和资本的运作等等。
在国内,目前科研人员容易犯的一些错误是,存在“缺钙现象”,不断从国家拿钱,把国家当做客户,只考虑如何交账,不想怎么创造市场。“这样的公司,越是这样扶持,越站不起来。”
此外,技术出身的人很容易跟技术出身的人走到一起,可是创业层面的团队,如果还是清一色、同质化的技术人员,不是件好事,而是需要引进不同人员,包括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等。
市场永远是对的
从创新的理念,到实际的研发,再到创立企业,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将企业做大做强,其中有许多因素会导致成果转化过程终结。
梳理这些环节的关系时,白硕认为,创新的理念是基础,创新是过程,而创业则是目标。
创新的出发点可以是局部的改进、优化,也可以是单项指标的突破、领先,或者别出心裁的功能的实现。虽然就成果转化的整个链条而言,它风险最大,最有挑战性和技术含量,但也最不具有整体竞争力。
毕竟,单项技术指标的领先和单项功能的实现不足以决定竞争的成败,创新环节大部分工作细节没有挑战性和高技术含量,而是重在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的推陈出新,以形成整体竞争力。
“创新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来自对资本和市场方向的正确判断。”白硕说。
而在创业阶段,最重要的是要有产品、有团队、有资金。这一阶段的主要挑战来自管理,特别是治理结构和执行力,大部分工作更加没有技术挑战性和高技术含量。生存和发展是这个阶段最严峻的考验和最根本的目标。
“创新是与一系列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因为如此,白硕给科研人员提出了以下忠告:不要轻视和忽视挑战性不强但不可或缺的细节工作,不要轻视和忽视治理结构和执行力,不要轻视和忽视资本的逻辑和意志,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和希望达到的目标。
他再三强调,从技术专家到商业模式策划专家,必须切记的一点是,“市场永远是对的,有问题先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