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撞击”号飞船长3.3米、宽1.7米、高2.3米,携带有太阳电池板、摄像机、望远镜等设备
据太空网昨日报道,自“深度撞击”于美国当地时间7月4日成功实现人造航天器首次撞击彗星之后,现在剩下的母船“飞越器”于美国当地时间20日开始调整轨道,重新锁定新的目标准备第二次“亲密接触”彗星。虽然无法重复类似7月4日的撞击,但是“深度撞击”计划让携带精密摄像机和仪器的“飞越器”近距离观测另一颗彗星的彗核。目前,天文学家已将“波星号”彗星作为“飞越器”最合适的下一个探索目标。“波星号”是1975年由菲律宾人利奥·波星发现的,其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11年。
“深度撞击”计划记录了历史上两个重要时间。撞击时间是美国独立日7月4日,现在“飞越器”改变轨道路线的时间7月20日是36年前(1969年)“阿波罗11号”宇航员实现人类首次成功登月的日子。7月4日“深度撞击”“撞击器”成功剥离母船“飞越器”,按预定计划成功完成了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后融化消失。而“飞越器”则远远地在一旁记录整个撞击过程中。之前科学家预测,“飞越器”在飞过“坦普尔一号”彗星彗尾的残骸时,其主要部分可能会遭到严重破坏。然而,撞击后的测试表明,“飞越器”仍在继续完美地工作,其光学摄像机和太阳能电池板完好无缺,天线也运行良好,燃料亦十分充足。
据悉,“飞越器”完成第二次任务后,计划将于2007年底至2008年初重新回到返回地球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