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通过优良品种引进和筛选,推出了滦白二号白灵菇,滦州二号杏鲍菇,遵夏36号、香菇9809,高迪榆黄菇2号,秀珍菇18号,鸡腿菇G202等8个优良品种。开发了利用白灵菇和杏鲍菇的生产废料生产秀珍菇、鸡腿菇和榆黄菇的3项实用技术,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制,并有利于食用菌的多种栽培和周年生产。研究发现-5℃-5℃的低温处理可使白灵菇出菇期提早35天左右,从而开发了白灵菇错季延时栽培技术,使白灵菇的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另外加之本项目开发的杏鲍菇、香菇四季出菇技术,为北方白灵菇、杏鲍菇和香菇的周年生产奠定了基础。本项目提出了研究所+实验户+示范基地+市场营销的香菇产业化模式、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农户的白灵菇产业化模式和农技站+示范基地+农户的杏鲍菇产业化模式,以及确定的阿魏菇(白灵菇)养殖综合标准(DB 1302/T 169.1-2002),为食用菌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依据。另外,本项目研制出了无防腐剂白灵菇罐头“玉鲍鱼菇”的加工新工艺,为食用菌产业又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该项目的特点是:在大量引进不同食用菌品种的基础上,通过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产量和相关栽培技术的比较,筛选适合于地方生产的优良新品种,然后在培养料配方、出菇时间、废料利用、周年生产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摸索,并在不断地实验、示范基础上,总结适合于北方的食用菌栽培管理和产业化发展的实用技术。
该项目培育的白灵菇、杏鲍菇、香菇等主要食用菌新品种和研究的配套实用技术,以及生产管理规范和标准,在唐山市得到了全面推广和应用,并已推广到天津、山东、河南、辽宁等地,甚至日本的广岛、长琦两省,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遵化香菇生产基地采用该产业技术,香菇年产量达4000万棒,是立项前的1500万棒的两倍多。滦南白灵菇生产基地采用该产业技术白灵菇年生产量达1100万棒,而立项前只有400万棒的年产量。滦县杏鲍菇生产基地采用该产业技术杏鲍菇年生产量达600万棒,比立项前提高了200%。此外,利用白灵菇、杏鲍菇废料生产榆黄菇、鸡腿菇、秀珍菇年生产量分别可达到250万棒、450万棒、120万棒,为我市食用菌生产又增加了三个花样品种。通过品种和技术示范,白灵菇、杏鲍菇、香菇、秀珍菇、榆黄姑、鸡腿菇等6种食用菌累计投料16602万棒,新增鲜菇产量7640.01万公斤,新增社会产值53902.8万元,新增社会纯收益36555.44万元。
综上所述,该项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就目前研究所推出的品种和技术适宜在我国北方地区推广应用。
杏鲍菇
香菇 1
香菇 2
榆黄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