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冬季如何防止土豆发芽变绿
除甲醛产品管用吗?听听专家的建议
冬虫夏草究竟怎么吃:直接服用会危害生命
说一说梨子的营养
白炽灯耗电多仍热销多掏6倍电费
夏季防米生虫妙招
对付毛衣缩水有窍门
吃维生素C饮食禁忌
疲劳的十大信号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当前位置:首页>>生活顾问>>生活小常识>>阅读文章
“排毒养颜”原是惊天骗局
添加时间:2011/12/22  作者:康斯坦丁  来源:科幻星系  点击:1035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十几年间排毒产品可谓前仆后继、层出不穷。似乎女人不排毒,便花容不再;老人不排毒,就长寿不得;小孩不排毒,则发育不了……面对润肠通便、美容祛斑等诱人的字眼,许多人心甘情愿掏出钱包。殊不知,排毒养颜其实是一虚化的中医概念,排的什么毒?养的什么颜?目前都没有科学论据。

    过去中医和西医理论里均没有排毒的说法,与排毒接近的说法中医里倒是有一些,中医把身体里不好的东西叫“邪”,有扶正祛邪的说法,又有“邪毒”之说。中药里有去毒一说,如牛黄解毒丸、银翘解毒丸、拔毒膏等,实际上是指“邪毒”、“内热”导致的病疾。

   中医认为,对人体有害的皆为“毒”。为什么单说中医,因为,西医中根本就不认可这一观点。“毒”通常分两种:一种是体内的毒,指脂肪、蛋白质、糖等物质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这些废物通过肠道、尿道、皮肤、肺部等器官排出体外。另一种是外来的毒素,指外部环境的大气、水、饮食中所含的农药、添加剂等;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通过呼吸、食物、皮肤等途径进入体内的毒素。如今,许多的营养师也在讲“排毒”。在营养学里也没有“排毒”一说,看来“排毒”这一概念还真有一定的市场,有市场就应有名分,但是,排毒的理论并不严谨,其理论也不具科学性。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些产品被打上“排毒养颜”的印记只不过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这些产品并不会从真正意义上起到“排除毒素”功效。目前市场上的“排毒”产品多种多样,有药丸、果汁、茶、油等等。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的约翰•埃姆斯利指出:“事实上,人体本身就可以自动排除毒素,但是有很多人认为服用一些药物或所谓的植物茶可以加速排毒过程,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病理学名誉教授科林•贝瑞也表示:“即使你喝了很多酒,多到足以致命,人体的肝脏也会在36小时之内自动排毒,根本没必要服用任何药物。”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学者们认为,“排毒”这个术语本身就不科学。伦敦圣乔治医学院的食物学家凯瑟琳•柯林斯说:“‘排毒’这个词的概念,在我看来只是一个销售的神话,并非一个生理学的名词。”

   同时还有专家们指出,“排毒”产品之所以热卖,是因为人们轻信了生产商的宣传。南安普顿大学人类营养学的客座教授马丁•怀斯曼说:“商家在做产品宣传的时候这样说道,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饮食的疏忽,人体内会不知不觉地累积一些毒素,所以我们需要排毒。”可以说,当前流行的“排毒风潮”,就是源于人们轻信了这些没有根据的说法。

    此外,“排毒养颜”之说也无科学依据。专家提醒,影响容貌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气血不足、精神压力太大、营养不合理、月经不调、内分泌失调等,这些并非排毒清宿便就能解决。

相关文章
[ 生活小常识 ] 如何轻松补钙防骨松? 盘点补钙传言三宗“最” (2014/4/25)
[ 生活小常识 ] 吃菠菜补铁吸收率低 (2014/4/15)
[ 今日视点 ] 冰箱最不宜存放十种食物 (2014/1/8)
[ 生活小常识 ] 皮蛋胆固醇含量高 选购有技巧 (2014/1/3)
[ 生活小常识 ] 防小孩受到意外伤害 生活家电安全使用有窍门 (2013/11/11)
[ 生活小常识 ] 秋季防秋燥记住三要诀 多吃水果 (2013/10/18)
[ 今日视点 ] 7日立秋:仍处伏天 当心“秋老虎”发威 (2013/8/7)
[ 生活小常识 ] 专家:购买、服用维C银翘片需看准说明书 (2013/6/27)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