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公交卡、电话卡不能和手机放在一起,否则会消磁。卡和卡也不能放在一起,相互间也会消磁。”这样的说法一直在公众中流传。请关注——
现代生活中,内藏个人数据信息的各种卡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随着人们拥有的卡片越来越多,卡与卡之间的相互混放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消磁就成了公众中关心的话题。是不是所有的卡片混放都会带来消磁?平时生活中应该怎样保护卡片以避免被消磁呢?
不是所有卡都能被消磁
据果壳网“谣言粉碎机”频道编辑“秋秋”介绍,我们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如IC电话卡、门禁卡、公交卡、校园卡、身份证等并不都是磁卡。其中,只有背面有磁条的卡才是磁卡,也只有这种卡才可能被消磁,如银行卡等。没有磁条的卡,比如公交卡、食堂饭卡、小区门禁卡以及二代身份证都是使用了射频识别技术的非接触智能卡;而IC电话卡是接触式智能卡。这些智能卡里的信息都是存储在半导体芯片上的,不使用磁性记录技术。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得到广泛运用的非接触智能卡,它由芯片和感应天线组成,用户的信息直接储存在芯片上,而读卡器则通过与卡片之间的无线电波来完成信息的读取。这些不使用磁性记录技术的卡都不是磁卡,所以不存在消磁一说。
那么,手机会对这些射频卡造成影响吗?手机能和射频卡能放在一起吗?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同宁华副教授认为,静态的磁场,无论多强,都不会影响射频卡。电磁波的磁场属于高频动态的磁场,有可能对射频卡造成影响。但是由于射频卡内部有专门的识别电路,一般的电磁波信号不会被射频卡接收,也就不会造成射频卡内部芯片信息的更改。另一种情况是:在很强的电磁波环境下,射频卡可能感应出较强的电信号,从而破坏电路。不过要达到这种能够破坏电路的程度,需要极强的电磁波,手机的信号是远远不够的。
磁卡保护要远离磁体
那么银行卡这种磁卡究竟是怎样被消磁的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弄清楚磁卡的工作原理。同宁华解释说:“生活中所说的磁卡消磁不同于物理学上的消磁,并不是指磁性的消失,而是用磁畴记录的信息的消失。”
同宁华指出,现代工业中磁卡等使用的磁性记录技术是通过其表面的磁性材料完成的。磁卡会消磁,是由于受一个较强的外部磁场的影响,在一个已经写好的磁条中,用来记录信息的磁畴的磁化取向发生了变化。原来有的向上,有的向下,现在则全部指向了外部磁场的方向,已经写入的信息于是就被破坏掉。生活中存在的这种较强的外部磁场主要是一些磁体,如磁铁等。所以,当我们用一块普通磁铁去接触磁卡的磁条时,磁卡一般会被消磁。
那么,磁卡与磁卡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不会使之消磁呢?同宁华表示这应该是不可能的。“每个已经磁化的材料,磁畴都指向一定的方向,能够使这个方向发生发转的临界磁场强度被称之为‘矫顽力’。原则上一张磁卡能够感受到另外一张磁卡上磁性材料产生的磁场。但是,这种磁场是比较弱的,通常远远小于磁性材料的矫顽力。”同宁华说,“工业上选择磁性材料制作磁卡,也会考虑到矫顽力要大于自身的磁场。因此,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应该不能使对方消磁。”但他也表示,具体是否能够消磁,还需要做实验,或者理论计算才能知道。
针对公众“手机电磁波会使磁卡消磁”这一担忧,同宁华表示完全不必。他说有两个因素决定电磁波是否能使磁条中的磁畴反转。一个是电磁波中磁场的瞬时极大值,另一个是电磁波中磁场的变化频率。手机工作时,电磁波辐射的功率一般不超过瓦的量级。在距离手机1厘米处,磁感应强度的瞬时极大值远远小于地磁场,也远远小于磁条中的矫顽力。另外,由于电磁波中的磁场是高速震荡的,即使瞬时磁场接近或者超过磁条中磁性材料的矫顽力,磁畴也跟不上这么快的磁场而运动。所以,手机的电磁波是远远不足以使磁卡消磁的。
同宁华补充说,小于矫顽力的磁场,无论多长时间都不能使磁畴发生反转。因此,远远小于矫顽力的手机磁场,长时间也不能使磁卡消磁,所以大家也不用担心手机、磁卡长时间混放会使磁卡消磁了。
如何保护各种卡片
生活中应该怎样保护好我们的卡片呢?“秋秋”给大家提出建议:
磁卡上磁性材料的损坏将会导致磁条记录信息的消失,所以磁卡应该尽量装入卡片保护套中保管,以避免磁条受到摩擦、刮擦。但卡片保护套并不能屏蔽或削减外部磁场的影响,所以磁卡放置要远离磁场,也尽量远离包的磁性搭扣,或尽量少使用具有磁性搭扣的包。
磁卡应该远离电磁炉、电动机、磁共振机等物品。然而“秋秋”也表示,磁体对磁卡的作用随着距离的变远衰减极快,所以磁卡只要不贴近这些部件,问题都是不大的。
即使磁卡被消磁,也不用太过担心。银行卡等磁卡上的磁条并不记录用户的账户信息而只记录身份信息。账户信息记录在银行系统中,读卡的过程只是身份识别以找到对应账户信息的过程。所以即使磁卡被消磁,账户信息也并没有丢失,只需要去银行加磁,恢复原来的信息记录方式就行了。
身份证、公交卡等卡片由于是使用无线射频技术,其不存在消磁现象,所以当他们无法正常使用时,我们也无法采用加磁的方法进行修复。对于这种卡片,我们要尽量避免弯折、破裂、进水及化学侵蚀对其内部元件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