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刺骨、滴水成冰,欧洲以及亚洲部分国家遭遇了持续性严寒,即使本就冰天雪地的俄罗斯,多地温度也比往年低10至17摄氏度,不少地区最低温度破了纪录;多国因冰雪来袭而导致机场瘫痪、道路阻塞甚至路人冻死……
“冰河期”“全球最冷冬天”“全球变暖逆转”等颇具轰动效应的词语被一些媒体频频使用,以此“解读”极端天气。这让不少专家乃至世界气象组织颇感不妥,因为对当前寒冷天气的误读,会使人误解气候变化的真相,误导人们应对极端天气的努力方向。
事实上,当前的寒冬可能并非“最冷”,有关用词并不科学,而天冷可能使人们对全球变暖的误会进一步加深。
打喷嚏一定是感冒吗?
寒暑自然变换,出现一些冷天对全球气候来说之正常,便如人们常常会打几个喷嚏。大家都明白打喷嚏不一定就是感冒,不过因此担心也是人之常情,这就需要全面“诊断”各种征兆,不能只因为几个冷天就断言地球要“得”小冰河期这个“大感冒”。
针对欧洲个别地区百年不遇的低温,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纳利斯4日表示,去年整个12月和今年1月份的大部分时间里,欧洲整体气温较往年偏高,“因此我们不认为这次寒潮能创低温纪录。当然,局部地区可能出现创纪录低温。”
欧洲今冬也并非最冷。世界气象组织专家认为,欧洲等地区的严寒天气将持续几天,但对比一下2009年至2010年那个冬季就会发现,当时寒潮来得更早,持续时间更长,它自2009年12月开始,贯穿整个2010年1月和2月的大部分时间。而2006年冬天,情况也比今年严重。因此,当前的严寒天气并不意味着今冬是欧洲最冷冬天。
对整个地球来说,当前欧洲一些国家的冷天连“喷嚏”都算不上。这边的确寒气袭人,但同属北半球尚未脱离冬季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却连日出现反常高温,长滩机场气温超过30摄氏度,打破了最近40年的纪录;在华盛顿,一些樱花也已经提前开了。如果只看北美的天气,恐怕人们只会想到全球变暖,冰河期一说显得滑稽。
“冰河期”结论源自何方?
天气新闻、寒暑现象,与人息息相关,“极”而言之,容易制造“轰动”,但新闻报道终究还是要有原则:不能为求“轰动”而忽略真实和准确。事实不会因炒作而改变。记者调查发现,英国《每日邮报》最先播发了“小冰河期”这样的判断文章,这也是目前国内许多媒体所引用的“小冰河期”的来源。在不断引用和演绎下,媒体对情况的解读慢慢走了样。然而,《每日邮报》文章的结论并非出自专家。
了解英国媒体的人都清楚,《每日邮报》惯常使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它在1月29日刊登的这篇文章,虽然引用了一些认为地球会因为太阳活动减弱而变冷的科研人员的话,但没有一处直接引语中有“冰河期”这个词,而是文章作者本人写道“我们可能甚至会走向一个小冰河期”。就在文章见报当天,英国气象局就迅速在网上发布了一篇官方博客,反驳这篇文章中的“多处错误”。英国气象局认为,现在的寒冷不能用来否认全球变暖。该局发言人丹·威廉斯说:“当前的寒冷天气是短暂的地区性事件,而全球变暖是长期的全球性趋势,两者之间没有联系。”
对于当前寒冷天气引起的“冰河期”炒作,还让人想起2010年年底的“千年极寒”事件。当时一些媒体也是“据外媒报道”而宣扬那年年底要出现千年极寒,甚至引起了一些股票价格的波动,但到最后根本就找不到说这话的机构和专家,世界气象组织将其指为臆测。看来在这类事件的报道中,媒体也需要多一分审慎,少一分人云亦云的跟风炒作。
全球变暖,因严寒而被误读
无论要证明全球变冷还是全球变暖,都不是简单地列举几个事例这么容易,而需要统计和分析长期的气象资料,需要很多专业知识。现在科学界主流看法是全球正在变暖,它和当前的寒冷并不矛盾。
事实上,欧洲严寒天气已经连续多个冬天,却未能改变全球变暖的总体趋势。世界气象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在全球最热年份榜单上,前13位都出现在过去15年中。因全球变暖,北极冰盖仍在退缩。
多数气象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有相对的冷期,也有相对的暖期,但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因此,阶段性低温不能说明气候变暖的停滞或减缓;部分地区的寒冷,也不能阻止其他地区的变暖。
许多专家把欧洲严寒天气归咎于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以及拉尼娜现象。但谁都不否认,它们与全球性气候异常有关。世界气象组织预测,随着全球变暖,今后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将更为频繁,强度更大,影响地区更广。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拉姆斯多夫对英国《独立报》说,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的体积在近30年里减少了20%。极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层覆盖,其海面相对温暖的空气就会向寒冷的高空移动,影响极地大气循环,其结果是极地冷空气在高压系统推动下,向北半球大陆地区进发,导致当地气温骤降。
全球变暖,或许不只是温度上升那么简单。它会引发一系列极端天气,熊熊的山火、呼啸的飓风、炎热的酷暑、滔天的洪水都是它的结果,当然也包括现在的天寒地冻。因此,应对严寒,不能再简单地头疼医头或怨天尤人了,应该把它放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