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台“科技春晚”打动老科普
|
|
|
添加时间:2012/2/8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点击:2313
|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大 中 小 】
|
|
|
编者按:
首台“科技春晚”《欢乐与智慧同行——2012龙年科技春节晚会》(观看视频)自1月21日在北京电视台、武汉电视台和人民网科技频道播出以来,引起网友的热烈反响。事实上,早在1月18日的汇报座谈会上,该片就受到了科普界各位大腕的齐声赞扬。当天下午,中国科协党组成员、曾任调研宣传部、学会学术部部长的沈爱民更是给节目策划人赵致真一个字一个字摁出长达1400字的手机短信,来表达他对该片的喜爱和感动。
经沈爱民和赵致真两位老师的同意,人民网科技频道现将这条特别的短信全文发布,希望网友亦能感受这段佳话背后两位老师对科普的拳拳之心。
全文如下:
致真兄,
上午看了“欢乐与智慧同行”龙年科技春晚,作为一个比较了解你的多年老友,我仍然很感动。感动的是您及同仁对推动科学事业的不懈努力和对科普事业的满腔热忱,这在当今时代,尤为难得和可贵。对这台节目,我有三个体会:
第一,这台节目是对科学发展动力的艺术诠释。欢乐与智慧同行,这一理念与科学家投身科学事业的动力不谋而合。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事业,最重要的动力,不是谋求权势、功名与财富,而是起源于对自然本质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浓厚兴趣,好奇心才是科学发展的不竭源泉。从事科学工作的收获是快乐。
我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发现,是能够获得的最大快乐。“头悬梁锥刺股”般的获取知识,其实只是一种无奈。在欢乐中获得智慧,才更加符合科学的本意。实际上,人类智慧或者文明,很多时候是在闲暇时孕育的。瓦特看着开水壶的的壶盖愣神的时候,牛顿躺在苹果树下对掉落的苹果胡思乱想的时候,蒸汽机车机车和万有引力定律已经悄悄地走了过来。罗森勃吕特在哈佛大学餐厅设立了科学讨论会,使哈佛大学的餐厅不时迸发“餐桌上的思想火花”。控制论、计算机、博弈论、神经控制论、人工智能的开拓者们都曾经是这个餐厅讨论的常客。工业社会比农业社会、游牧社会闲暇时间少,所以工业社会的许多思想、哲学、文学,还远不及古代哲人深刻。
第二,这台节目,是科学普及事业的一个创举。科学普及最重要也是最难办的问题之一,是如何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这台晚会,是一个积极尝试,开辟了一个有广阔发展发展前景的阵地,而且有了良好的开局。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条件下,节目能做成这样,相当不易。对此,我有切身体会。实际上,2004年,中国科协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先后两次举办了科技界春节晚会。我当时担任晚会中国科协方面的总导演。那两次晚会与这次节目有区别,那两次主要是面向科技界,而你这台主要是面向公众。但也有共同点,都设计了一些富于科技含量的节目,有几个与你这次相似,呵呵。这台节目,已经很丰富,也很有趣了。
第三,这台节目,也是春节晚会领域的一朵奇葩。当今,春节晚会普及,已经成为新的民俗。不过大同小异的多,眼睛一亮的少。某种意义上,看春晚已经成为鸡肋,嚼之无味,弃之不舍。借春晚之形式,扬科学之魂魄,无疑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
此外,还有两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节目若要年年办下去,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建议每年晚会,最好能突出年度特征,多围绕当年热点科技和社会问题展开,这次节目中好几个此类节目,印象深刻。应尽量避免将科技馆展品简单搬到舞台的做法。不过,科技馆的展品,是创作晚会节目的重要来源,可以组织专门力量,集中开发。
第二,白玉之中,也会偶有瑕疵。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节目播出已经是2012年,此次《怪里怪气》节目中关于“今年是国际化学年”的说法,是否能够修改,以免误解。此外,这次节目得到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我想,这台节目如果发展得好,可以成为一个年度性电视品牌,可以争取更多科技界单位支持,在更大范围内播出。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意见,我会在适当时机,向有关领导同志提出建议。祝节目播出成功。祝新春快乐。
沈爱民
2012年1月18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