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全国普查自来水合格率仅50%”的消息,引发了公众对饮水安全的担忧。我国的自来水质量如何?哪些因素影响着自来水质量?应如何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请关注——
近日一则“全国普查自来水合格率仅50%”的消息,引发了公众对饮水安全的担忧。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日前回应,根据2011年最新的抽样检测,我国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为83%,城镇供水总体安全,近年来水质不断提高。
权威部门:城镇供水水质正逐步提高
网上流传的消息称,住建部水质中心2009年曾进行了一次全国普查,覆盖了全国4000多家县级以上城市自来水厂。但一直未对外正式公布这次调查的自来水水质数据。有业内人士称,实际合格率仅50%左右。
对此,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主任邵益生介绍,2008年、2009年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对全国4457个城镇自来水厂进行了普查,其中城市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为58.2%。
2006年有关部门重新修订颁发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原有的35项水质指标提高到106项,指标限值更加严格,总体与发达国家接轨,并要求于2012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
“2008、2009年的普查就是为了掌握城镇供水设施是否适应此次新标准的高要求,结果发现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与新标准还有相当差距。”邵益生说。
为此,2009年住建部编制发布了《城镇供水设施改造技术指南》, 指导城镇供水设施建设和水质达标改造。2010年五部委又联合印发了我国第一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指导各地改善城市水源地环境质量。
邵益生说,2011年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再次会同有关单位,对占全国城市公共供水能力80%的自来水厂出厂水进行了抽样检测。按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评价,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为83%。
“城市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由2009年58.2%提高到2011年83%,说明我国城镇供水水质正在逐步提高。”邵益生说。
现实感受与数据显示为何不一致?
近年来,有关部门公布的全国主要大城市自来水合格率都在90%以上。2011年,北京公共供水企业、乡镇集中供水企业、自建设施供水单位三种城市供水水质的综合合格率分别为100%、99.7%和97.7%。
但一些居民表示,生活中的亲身体会和数据显示存在一定差距。“凉一杯热水,剩下的底必须倒掉,那一层白色的水垢看不进眼,更喝不下肚。”来京定居22年的李秀娥说,家中还备有大桶,用于沉淀自来水,每隔两三个月,她就要购买除垢剂,除掉沾满电热水壶内壁的水垢。“如果长时间不清理,水壶的出水口都有可能被水垢堵住。”
上海市民陈志军烧开自来水后,都会泡茶或冲点饮料,“主要是为了遮住自来水的生涩口感,否则难以入口。”他还发现,有时清晨打开水龙头时水质发黄,于是他又购买了一套纯水装置。
全国多个城市均有居民反映,自来水水质时有不佳,或有异味,或显浑浊。越来越多的家庭增加了额外的饮水净化投入。但并非所有家庭都有能力使用价格不菲的净水装置。
“沉淀物并不代表水质不好。如北京的自来水多为地下水,属于碳酸盐型水,沉淀物是碳酸钙,对人体没危害,只是让人感官上难以接受。”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文君说。
北京市民任波说:“水质检测或许是个专业性问题,但标准必须科学、规范,数据必须真实、可靠。毕竟我们可以拒绝问题酸奶、果冻,可以抵制红心鸭蛋、问题胶囊,但却不能不喝水。”
从水源地到百姓家庭有多远?
自来水从水源地流入千家万户,要经过源水、净水、输水、用水4个环节。目前我国城镇供水总体安全,但4个环节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从源头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工业、生活污染给饮用水源环境质量带来了极大威胁。
在处理环节,我国以地表水为水源的公共供水厂,绝大多数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传统工艺,这种工艺已沿用百年,有时对源水中的一些污染物不能完全去除。
有业内人士说,按照今年7月1日起将执行的最新饮用水标准,检验一个水样的106项指标需花费1.5万到2万元。添置设备的费用更高,如两种原虫的检验设备,需50万到80万元,而一份试剂盒需5000元。除北京等超大城市外,其他城市目前不具备相应的检测能力。
输水环节更令人担忧。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认为,大多数城镇输水系统陈旧,由净水厂流经管网到达水龙头时,水质合格率会下降约10%。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只能选择价格较为低廉的材料。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市供水管网大多处于寿命的临界点,部分城市老城区的管网长期超限运行,超过50年以上的约占全国供水管网总量的6%。
管网“最后一公里”的安全也很难保障。江苏省建设厅节水办主任林国锋表示,居民小区内的二次供水设施如水箱等主要由开发商负责,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存在偷工减料、清洗不及时等行为。
王浩认为,要从水源控制水质,除了规划流域内的产业布局,更要开发水源地,发布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切实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制定水源地保护区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共享。
邵益生表示,改善水源水质和完善供水设施是解决自来水质稳定达标的主要途径,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要加大投入,更换和改造落后老化的管网,改进净水工艺,攻克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同时还要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此外,应及时向社会公开检测数据、水利投资成本等信息,群众也应加强用水安全的自我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