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饭、菜叶、果皮,这些被许多人当作垃圾扔掉的厨余,在福州市民柯文沣的眼里,却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经过简单的沤制,厨余就能变肥料,老柯希望把自己的方法传给更多人,让厨余垃圾“足不出户”。
64岁的柯文沣是一位热心的环保志愿者。从单位退休后,老柯一直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内推广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处理。
和很多城市居民一样,老柯喜欢在阳台养花种草。在老柯家的阳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十几个花盆和花槽,各种蔬果花卉一派生机:茄子秧已长到半米高,西红柿和草莓已经开始挂果,黄瓜则刚刚开花。
老柯告诉记者,他家的植物长得这么好,秘诀就是他自制的有机肥料。老柯家阳台上放着两个白色的塑料桶,桶里装着蛋壳、果皮、菜叶、剩饭等厨余垃圾——这就是老柯正在沤制的厨余肥料。“剩菜剩饭都可以往里面加,堆到四五公分之后,就在上面洒一层普通的粗红糖,主要是为了去味和加速发酵。”
老柯告诉记者,撒上红糖后,盖上盖子厨余便可以发酵;每天产生的新厨余,也可以随时添加进去。一个多月后,堆积的厨余会有一半变成褐色的液体,这就是肥料,老柯叫它“营养液”;另一半变成了黑糊糊的残渣,可以用作底肥。
老柯说,堆肥方法是从福州的有机农场里学来的,自己又进行了一些适应家居环境的改良。“发酵桶是装修用的油漆桶,装营养液的是原来装食用油的桶。经过红糖去味发酵,沤制的肥料只有一股淡淡的果醋味道,完全不臭。”
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的调查显示,福州每天的生活垃圾超过2200吨,其中餐厨垃圾占到六成,这些厨余垃圾含水量高,燃烧易产生二恶英;如果仅仅简单填埋又会加重周围环境污染。这也是老柯执着于厨余垃圾回收利用的原因。
老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福州711万人口来分摊的话,一个人每天能产生0.19公斤的厨余垃圾;按普通的五口之家来算,一个家庭每天也就0.95公斤的厨余。“这么小的量,居民自己在家里把它消化掉是比较容易的,如果让政府去处理就会增加很多成本和难度。”
许多人都有在自家阳台种植植物的习惯,老柯觉得他们都是“厨余变肥料”的潜在人群。为了推广这一理念,老柯向他们小区申请了一块空地,专门用于示范“厨余肥料”种植蔬菜;他还和物业商量,以后要在小区设立一个公共的堆肥点作为宣传区域,好让身边的人先尽快把厨余利用起来。
“用厨余制有机肥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它不仅减少了家庭的垃圾产量;还可以用来浇花种菜;营养液甚至还能用来清洁下水管道。其实只要举手之劳,我们就可以让环境变得更好。”老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