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几所大学的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合成出人造“恒星尘埃”,以便将它与“星尘”号探测器运抵地球的样品进行比较,研究人员猜测,纳米颗粒中含有的部分物质是以“隐藏”形式存在的,与原先的假设相同。
总体看来,被“星尘”号探测器捕获的大部分粒子是封固在硅酸盐玻璃中的金属(或是金属衍生物)微粒,分光计实际上无法辨别这种金属微粒。另一方面,在近地轨道和平流层收集尘埃的首批实验表明,这种被称为嵌有金属和硫化物的玻璃的微粒出现在太空中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根据一种假设,这些微粒晶核曾在太阳系形成过程中发生“再熔化”,此外,科学家还猜测,部分“尘屑”是在其他恒星附近产生的,再从那里被带入在太阳系中。
为了消除疑问,科学家检验在实验室条件下原始物质能否以这种方式重建,为此在橄榄石——混合有铁和镁的硅酸盐中存在全部必需的元素,将橄榄石在真空中加热到500-700℃,正如预计一样,微粒颗粒在橄榄石内部快速产生。
实验人员发现,重建的金属氧化物会向“尘屑”中心迁移,同时在玻璃中没有留下痕迹。总体看来,要解释这一点,在光谱中无法找到“被封存”原子的特征。
研究结果准备与美国宇航局很快将公布的结果进行对比,美国宇航局从2006年1月中旬开始一直在对“星尘”号飞行期间落入特殊超轻气凝胶容器中尘埃样品进行分析。科学家认为,总共收集到约50粒“星际”尘埃颗粒,此外,“星尘”号还捕获到彗星核附近的物质颗粒。为了在气凝胶照片上寻找“恒星尘埃”,美国宇航局还决定在网上招募志愿者。
来源:俄罗斯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