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砂锅
数据显示,全球每3秒钟就会发生一起骨质疏松性骨折,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会在50岁后遭遇一次骨折。请关注——
骨质疏松通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大多数患者在早期没有症状,随着人体骨质的逐步流失而出现症状,晚期大多数病人会出现全身关节疼痛,甚至稍有不慎受到磕碰便会骨折。
“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公众亟须提升关于骨质疏松的关注和认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王临虹介绍,根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发布的中国骨质疏松白皮书,我国至少有6944万人患骨质疏松症,另有2.1亿人骨量低于正常标准,存在骨质疏松的风险;我国50岁以上的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为15.7%。骨质疏松症已经跃居中国第四大常见慢性疾病,公众亟待提升关于骨质疏松的关注和认知。
为有效传播骨质疏松疾病知识,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记协联合发起、惠氏制药支持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骨质疏松防治)”日前在京启动。
把握35岁补钙黄金期
在很多人看来,骨质疏松是随着年龄增大而出现的自然现象,是小病,不碍事。事实上,很多人误以为是“小病”的骨质疏松,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夏维波教授指出,骨折是骨质疏松的最大危害,也是老年人致死、致残最常见的原因。
“此外,骨质疏松性骨折还给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夏维波表示,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预测,随着中国人群期望寿命的增加,特别是7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逐渐增大,骨质疏松以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将给中国卫生系统带来愈加严峻的挑战,相关防治费用将从2010年的427.6亿元增长到2050年的1086.1亿元。
人体骨骼是动态的器官,身体会不停制造新的骨组织,而旧的骨组织会被分解及取代。通常在35岁前后,人体骨量达到峰值。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开始流失且不可逆转。
一直被视为“老年人专利”的骨骼健康隐患,如今正不断“突破”年龄限制,悄然侵袭着年轻一族。而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知不觉间患上骨质疏松,很大程度上源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抽烟酗酒、饮食重口味、喜饮咖啡、碳酸饮料等。
研究表明,在35岁前后,人体骨量在达到峰值后开始走下坡路,体内钙质“支出”大于“收入”,随着年龄的增长,钙质流失会进一步加速。若不及时“储备”骨量、补充钙质,骨骼质量将会变差,并进而引发骨质疏松、骨折等一系列骨骼健康问题。因此,预防骨质疏松不只是老年人的“专利”,中青年也应提起足够的重视。
夏维波提示,绝经期后的女性及中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此外,不良饮食习惯如酗酒、咖啡因摄入过多,也会使人体缺钙,导致骨质疏松。这几类人群应尽快到医院进行骨密度测试,及时监测自己的骨质健康状况。
补钙≠治疗骨质疏松
夏维波介绍,人体中的钙有99%存在骨骼和牙齿里,钙是决定骨骼健康的关键元素;而维生素D3能增强将钙质主动运送到细胞的能力,从而减少补钙过程中的“钙浪费”,有效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因此钙质和维生素D3同补能达到更好的补钙效果。
大家普遍认为,从日常饮食中就能获取到足量的钙质,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结果,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日钙摄入量只有400毫克左右,与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800毫克至1000毫克的日推荐摄入量相差甚远,缺口高达600毫克。
老百姓还有一种错误认识——补钙就能治骨质疏松。其实,补钙只是基础治疗,能不能吸收是另一回事。夏维波认为,首先要明确病因,对于原发的骨质疏松,除了补钙和维生素D,还要服用抑制骨破坏的药物,并且要长期坚持服用至少3年。
“均衡膳食外,正确补充钙制剂弥补钙缺口,钙含量在600毫克左右的、添加了维生素D3的钙制剂就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夏维波建议,除了摄入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3之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量运动,多晒太阳,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都是预防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三级预防防治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最初是无症状的,接着可出现腰背酸痛、驼背,甚至身高降低和骨折。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主要有性别、年龄、运动量、激素水平、遗传因素、吸烟饮酒等。其实,只要落实三级预防就可有效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和致残率。
一级预防应从儿童、青少年做起。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腐、虾、鱼类、鸡蛋等;坚持科学体育锻炼,多接受日光浴。
二级预防主要指中年人,尤其是妇女绝经后,骨量丢失会加速。这部分人群要戒烟戒酒,少喝浓茶及碳酸饮料,少吃糖及盐,动物蛋白的摄入量也不宜过多,同时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早制定防治对策。
三级预防主要是指已明确诊断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及预防。除了配合专科医生治疗外,要加强防摔、防碰、防绊、防颠等措施,适当参加户外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