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 | 前沿关注 | 空间探索 | 生命科学 | 国防时空 | 生活顾问 | 自然世界 | 科学漫谈 | 信息时代 | 科普视频 |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协在线 | 地震扫描 | 北方瓷都 | 钢铁工业 | 煤炭产业 | 冀东文化 | 唐山名人 | 网上科技馆 | 科普动画 | 下载区
网站公告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范  围
 关键词
本类热点Top10
中国科技馆新馆奠基[组图]
英特尔发布新品奔腾D P4将光荣退休
欺骗眼睛的“诡计”:“会动”的幻觉图片
神舟六号开始总装 今年9至10月发射
动物眼睛看到的世界什么样?
“神舟六号”航天员生存环境揭密
震撼世界的十大科学实验
日本展出全球最小人形机器人
共同关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北京市科委积极探索软件领域自主创新的新机制(1)
当前位置:首页>>今日视点>>今日视点>>阅读文章
数据解读我国地震活动特点及监测预报那些事儿
添加时间:2016/5/12  来源:新华社  点击:1270  
【 双击滚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新华网北京5月11日新媒体专电(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任玮)当前全球地震形势如何?地震预测是否仍是未解难题?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水平到底怎样?……在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新华社记者对话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就热点问题回应民众关切,并用数据解读我国地震活动特点、监测预报及灾害防御等相关工作。

  近期地震形势如何?

  今年1至4月,我国大陆先后发生黑龙江林口6.4级深源地震,西藏安多5.3级和新疆轮台5.3级,青海门源6.4级和新疆新源5.0级等4次浅源地震,共5次5级以上地震。

  当前地震形势如何?9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就此问题做出解答。

  潘怀文介绍说,近1个半月以来,在苏门答腊、阿富汗、缅甸、日本九州和厄瓜多尔,共发生5次7级以上地震,特别是在8天之内连续发生了4次7级以上地震,这种活动频率已经超过了1900年以来全球每年发生18次7级以上地震的平均活动频率。

  从目前地震活动来看,自2004年以来全球8级以上、尤其是8.5级以上大震频发,类似于上世纪前半叶的地震活动特点。科学家研究认为,从全球角度来看,这种全球强震频发的格局还将持续。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大陆及西部边境附近100千米范围内自2001年以来已发生15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包括3次8级地震,也处于强震相对活跃时段。

  “这些地震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东西两端及环太平洋地震带,显示我国周边动力作用增强。”潘怀文说,必须指出的是,一个地区是否发生地震,主要取决于本地区是否具备发生地震的条件,周边环境只起到应力触发或扰动作用。

  地震预测仍是未解难题?

  地震通常发生在地下深处,看不见、摸不着,如何确定地震发生在哪儿,震级多大?

  中国地震局的研究人员介绍,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而体波又包括纵波和横波。由于传播速度不同,纵波总是先到地面,横波后到。传统的地震定位法是使用基于地震体波进行定位的。

  “地震台站能够准确监测到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间差。知道了这个时间差和地震体波的速度,就可以计算出单个地震台站到震源的距离。”潘怀文说,以单个地震台站所在位置为圆心、这个距离为半径,可以画出圆周;多个地震台站画出的多个圆周交会的地方,就是震中。

  当前我国地震监测能力如何?据了解,我国现有32个区域级测震台网中心和1个国家级测震台网中心,实时汇集和处理近1100个观测台站的资料。对于国内地区整体监测能力下限达到3.0级,人口密集地区达到2.0级,首都圈等重点区域达到1.5级甚至1级以下。

  网上经常有根据种种观测和迹象来预测强震先兆的说法,地震到底能否被预测?

  记者从中国地震局了解到,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许多国家开展了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探索,但地震预报至今仍是世界上未解的科学难题。

  “目前,我们的地震预测科学水平总体较低。”潘怀文说,具体来看,十年尺度的长期预测对西部7级和东部6级左右地震把握相对较好;中期预报对6级左右地震总体预测效果较好,对5级以上地震预测的准确率约30%;短期和临震预报更为困难。

  为减轻地震灾害,一些国家和地区投资建设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是指在大地震已经发生之后,快速估计地震参数并预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发布警报信息。

  潘怀文说,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如果预警时间为2秒,地震死亡人数将减少25%;预警时间5秒,则能减少80%的死亡人数。

  据了解,汶川大地震以后,地震预警作为目前地震灾害防御的重要手段之一正逐步走向公众视野。2015年启动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标志着中国地震监测预警的新时代到来。

  “互联网+救灾”将带来什么?

  专家认为,来自互联网平台的海量大数据及其处理结果应用于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系统上,将为预测预警、智能研判、信息共享、应急联动和辅助决策提供支撑,有效改善地震应急救援现状。

  目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也正在努力把大数据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进行深度融合。在地震速报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能力等方面,中国地震台网通过新技术应用,初步建立了“互联网+地震”的双向信息服务体系。

  “比如,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就是我们在丰富地震速报内容方面的一次尝试,”潘怀文说,目前由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可以产出地震速报参数、震中地图、震中人口热力分布、周边历史地震情况、周边村庄和乡镇名称以及震中天气情况等内容。

  据了解,中国地震台网在建立了包括微博、微信、客户端和网站等较为完备的“地震新媒体”服务体系后,又和微博、腾讯新闻客户端等互联网平台合作,通过技术对接实现地震速报参数的自动传输,依托互联网平台根据震级大小和震中位置,向受影响人群定向、精准推送信息。

  地震热力图也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服务于地震应急救援的一次技术创新和行业尝试。例如,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6.4级地震,通过地震热力图分析发现,此次地震震中周边20公里内人口极其稀少;当时,这给地震应急决策和救援提供了权威数据。


相关文章
[ 今日视点 ] “立夏”和“入夏”是一回事吗? (2017/5/8)
[ 今日视点 ] 喝醋能软化血管?别闹了! (2017/5/3)
[ 今日视点 ] 细菌竟能捍卫你的美食? (2017/5/2)
[ 今日视点 ] 今日谷雨,这些健康知识,你知道多少? (2017/4/20)
[ 今日视点 ] 虚拟现实:离大众还有点远 (2017/4/13)
[ 今日视点 ] 食物搭配真的有禁忌吗? (2017/3/10)
[ 今日视点 ] 吃粗粮,有讲究 (2017/2/15)
[ 今日视点 ] 我们的手机号码为什么是11位? (2017/2/14)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合作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04-2005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北京光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Glaer GIP(TM) V3.0
冀ICP备05016301号-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