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登科”、“望子成龙”历来都是我国百姓的一大美好愿望。昨天,记者在高淳保圣寺内发现了一块名为“黄恭人墓志铭”的碑刻,800余字的墓志铭详细记载了明代高淳古柏镇凤山东吴村韩氏家族一门三进士的传奇故事,而且其中提到的“黄恭人(古代命妇封号)利用古胎教法,让孩子从出生就十分聪明”的记载尤其吸引记者眼球。
“一门三进士”至今在当地堪称佳话
进入高淳保圣寺,记者在高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濮阳康京的引导下,在一个廊道的尽头,发现了这个嵌在墙面上的“黄恭人墓志铭”。据濮阳康京介绍,该墓志,是由志铭和志盖组成,青石质,正方形,边长61厘米,厚8厘米。墓志铭是墓主黄氏的儿子韩邦宪撰写的,整个墓志铭记载了黄恭人的生前德行与血缘家族世系。
“在明代,这个韩氏家族可不简单,墓主黄氏的丈夫韩叔阳、儿子韩邦宪、孙子韩仲雍,祖孙三代出了三个进士,一直到现在,当地还流传着‘一门三进士’的传奇故事呢。”
据濮阳康京介绍,在明《社仓碑记》和清《高淳县志》中,韩氏三进士都有记载。其中韩叔阳是嘉靖丁未(1547年)的进士,曾授湖广(今湖北、湖南省全境、广西、贵州部分辖境)副使,政绩显著;韩邦宪是嘉靖年间的进士,曾任衢州知府;韩仲雍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的进士,因文采出众,提任福州副使(巡按使)。
注重胎教,明代官妇培育出进士儿子
“一门三进士”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甚广,而这一传奇,与墓主黄氏是分不开的。“这个黄氏绝对是贤妻良母的典范。”濮阳康京感叹说,“她对丈夫是辅助有加,孝顺公婆,操持家务,让丈夫安心读书。而对儿子的教育更是上心,从怀孕时就注重对孩子的胎教,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而且这个方法也被韩家传承下来,虽然碑刻上没有提到她孙子中进士是否进行过胎教,但是我想这个胎教方法肯定被韩家人传承下来的。”濮阳康京指着碑刻上“古胎教法”的字样告诉记者。
据悉,胎教之法,在古代就有了,甚至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而且古人特别注重孕妇的道德性情修养。明末清初人、我国著名的古代蒙学家王相在为宋人王应麟著的《三字经》所作的注中说:“妇人有妊,坐不跛倚,行不乱步,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不出乱言,不食邪味,常行忠孝、友爱慈善之事,往往生子聪明,才智贤德过人,此未生之胎教也。”此注中从起居坐卧、言谈视听等方面,对古代的胎教理论作了系统的阐述。
墓葬早已被毁
为何只有单独的墓志铭,而没有其他相关的墓葬物件呢?濮阳康京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们文保所的工作人员一直在高淳的民间进行考察。“1993年2月,我们在古柏镇凤山东吴村发现了这块墓志。当时,这个墓志就散落在村头,被泥土掩埋,只露出其中一角。我们当时看到上面的字迹清晰工整,就带回文保所进行研究。而整个墓葬早已在数十年前就被毁掉了。”
据濮阳康京介绍,他们联系到了东吴村几位老人和当时参与挖墓人,这些人把整个墓葬的情况进行了描述。据悉,该墓志是在本村位于村中的一座“官坟”内取出。未挖掘时,官坟规模较大,为一合葬坟冢,墓前,竖有一字排列的五通墓碑,其中有黄恭人墓。上官坟墓向东南,墓前设有祭台和神道,神道的两侧竖立石马、麒麟、卧羊等石象生相对。
“但是在‘文革’时墓葬被挖毁,今仍有部分石象生散落在村上。据当事人回忆,当时挖掘发现墓葬的随葬器物不多,建墓用的青石块以及几通碑记和地面石刻,也被砸毁用于水利工程,墓内遗物仅保存这个黄恭人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