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日本、美国和墨西哥天文学家组成的国际联合研究小组在距地球约115亿光年处观测到一个“疯狂造星”的“怪物星系群”,其能以超过银河系千倍的速度爆发式产生新的星球,堪称宇宙中的“造星工厂”。以这种活跃程度造星的星系此前也曾发现过一些,但星系群还是第一次。新发现证明了“怪物星系”形成于暗物质集中地区这一理论,对于探明宇宙中暗物质的分布情况、研究星系的形成极为重要。
2.美国加州大学发明了一种将CT扫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相结合的混合扫描法,借助染料标识,可在扫描过程中准确找出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癌细胞。该技术可能会改变癌症治疗的现状,在化疗开始的一周内即可观察化疗是否对病人起作用,从而减少对病人不必要的伤害。
3.美国西北大学科学家找到一种在保持动物个体统一性上发挥重要作用的RNA片段,这种被称为miR—7的微RNA能抑制同一分子网络中蛋白质的生产,对分子网络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并称,癌细胞的多变和难以控制或许与微RNA的缺失有关,该发现或许能进一步增加人们对癌细胞生存机制的认识,以解释癌细胞难以被人为控制的难题。
4.日本东京大学与大日本印刷公司合作开发出世界首个可伸缩弯曲的有机EL显示屏,大小约10厘米见方,厚度略小于1毫米。这种显示屏应用十分广泛,可制造像地球仪一样的球形显示器预报天气,也可用来制造圆球形的手机。
5.十多年来,由于光学闪烁现象,科学家在以单个分子制成可持续发光的光源领域的尝试一直未果。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带领的研究小组现已破解了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基本物理原理,研制成功一种能持续发光的纳米晶体,其两种组成材料之间存在均匀过渡结构,这正是闪烁现象不再发生的重要原因。通过改变纳米晶体的大小,便可制成不同颜色的激光。此项成果很有可能为研制造价更廉价、用途更广泛的激光器以及亮度更高的LED照明设备奠定基础。
6.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数学模型,可以预测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应答,这将有助于找到有效的抗病毒疗法。统计数据显示,甲型H1N1流感的“二次侵袭率”为22%至33%%,世界卫生组织提醒应高度关注病毒致病性的变化,警惕出现更具毒性的新变种。
7.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化学家在13日的《自然》杂志上宣布,他们开发出一个实验模型,可展示40亿年前地球生命如何以一种自我复制的分子形式起源。此前为了论证“RNA第一”理论,即RNA先于DNA出现,是地球上最早的携带遗传信息的核酸,科学家试图通过化学方式来证明组成RNA的三种化学物质可以同时产生的努力均告失败。但英国研究人员此次在早期地球环境模拟条件下合成了RNA的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两个,并首次合成了一种中间物质,该物质可纯化合成RNA所需的核糖和碱基,进而最终形成一种类RNA。这是通过化学方式解释生命起源研究的一大进展,代表了多年来“前生物化学”研究(即研究导致地球生物出现的化学进程)取得的重大突破。
8.日本富士通公司13日宣布,该公司在2厘米见方的集成电路片上集成了8个中枢电路,成功制出世界运算速度最快的中央处理器(CPU),每秒可运算1280亿次,比以往最快的英特尔CPU快2.5倍,但电力消耗只有其三分之一。这种新型CPU可搭载于下一代超级计算机上,用于新药开发、预报地震、机器人引擎设计等方面,将来也可拓展至个人电脑和数码家电等生活领域。
9.美国密歇根大学科学家在13日出版的《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在大脑发育和焦虑症中起重要作用,FGF2可以保护新的大脑细胞,其浓度表明了焦虑和绝望的程度。该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对细胞机理在焦虑中作用的认识,有可能为焦虑症和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提供靶点,帮助开发直接针对病因的全新疗法。
10.格林尼治时间14日13时12分(北京时间14日21时12分),欧空局的目前世界最大远红外线望远镜“赫歇尔”及宇宙辐射探测器“普朗克”顺利发射升空。它们将被定位在距地球约160万公里的“第二拉格朗日点”附近,以背对太阳和地球的姿势,对宇宙进行持续观测,研究星体与星系的形成过程。